绮云书室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深圳历史上最大的私人书室建筑,现为西乡小学的藏书室和国学讲堂,学生们经常在这里诵读国学经典,开展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绮云书室是宝安西乡的文化地标,其建成在当年推动了西乡的文教发展,此后百余年间,当地居民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书室文化的熏陶,传承家风,滋养品性。
如今的绮云书室是西乡小学的一部分。
从空中俯瞰,三座古屋一线排开,而旁边就是现代化的教学楼,虽然新旧对比明显,但并无违和之感,反而显现着教育和文化的源远流长。
书室是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布局,大门上挂着刻有“绮云书室”大字的牌匾,牌匾斑驳、古意甚重。
推门而入,可见书室主体建筑是砖木结构,瓦顶砖墙,地面铺着石板。据介绍,书室正厅的墙基由整块花岗石琢成条石叠筑,梁柱也是一根根质地极佳的原木,整个建筑坚固异常,虽历经百年,但并无颓败。书室内斗拱巧妙,木雕精致,虽然已看不出原来的木色,但用手触碰可以感觉到厚重、沉实。
绮云书室原建筑由前中后三堂、东书楼、西船厅、明楼、厨房、水井等组成,目前仅有主体建筑留存。但即便如此,书室内部空间依然宽阔,一位曾就读西乡小学的居民告诉记者,学校开展集体活动时,书室里进去好几个班的学生也不显得逼仄。
记者看到,书室里一排排木质仿古书桌整齐,靠墙的长书架上摆满经典读物,有青少年来此借书、阅读,也有市民来此参观。秋日的下午,一旁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但传到这百年书室里并不显得喧闹,反而衬出了此间宁静。
绮云书室俗称“界木姚祠堂”,一位文史专家介绍,“界木姚”是当时的人们对绮云书室建造者郑姚的称呼,“界”是切割的意思,“界木”即切割木头、做木工,用职业加名字来称呼一个人是地方风俗。
经考证,郑姚祖籍并非西乡,他的祖辈或是父辈从外地来此讨生活,在西乡安家。从绮云书室的建造来看,郑氏家族在西乡发展很快,到郑姚一代已是大富之家,他兴建书室,一方面推动当地文教发展,回馈乡邻;一方面也以此见证自身成就,创下好名声。
西乡当地文史爱好者徐浩浩介绍,在明清时期,西乡水运便捷、商贸繁荣,是外来人群聚集、谋生之地。文史资料显示,包括郑姚在内的许多人在西乡掘到第一桶金,也由此对这片热土深怀感恩之心,多行公益之举反哺社会,逐渐形成了急公好义、重视教育、与人为善、包容宽厚的家风,进而演变为当地民风。
百余年间,众多仁人志士从绮云书室走出来,其中就包括郑姚的孙女、近代杰出女性、中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郑毓秀。
绮云书室的发展,正是宝安文化的缩影。
西乡小学是当地好几代人的母校,而绮云书室也是他们的集体记忆。
西乡青年温慧祺曾就读西乡小学,当时每天都会见到绮云书室,她表示,书室的存在于她而言是一种陪伴,让人觉得很亲切。
宝安青年教师吴燕娜说,绮云书室让她觉得宁静、放松,也让她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也要引导他们理解、尊重历史文化,培育好的素养和人文精神。”
徐浩浩说,百年绮云书室是宝安人的骄傲,因它而传承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是无形的瑰宝。
宝安日报记者 胡铂洋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