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专题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10 22
甲辰年九月二十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5版 2024年10月22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曾氏大宗祠:
传诗书文化 聚血脉亲情
曾氏大宗祠。
  文物名片

  曾氏大宗祠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规模扩建而成,其位于如今的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大宗祠路,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氏大宗祠为五开间三进深布局,坐西南朝东北,由前中后三堂、一牌楼和四廊房等组成,面阔21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建筑整体为砖木石结构,如今是研究岭南地区传统建筑法式和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

  在宝安区新桥街道新桥社区大宗祠路尽头,历经时光的长河,曾氏大宗祠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智慧的老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新桥曾氏是“宗圣”曾子的后裔,以《大学》为家风,故祠堂取名“大学堂”。

  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建筑面积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唯一一座五开间带牌楼亭阁的宗祠建筑。其坐西北朝东南,五开间三进深布局,建筑结构严谨,整体建筑严格按照轴线布置,两边完全对称一致。走进宗祠,第一进是头门;第二进为大学堂,是聚会议事的中心场所;第三进是祖堂,安放祖先牌位和日常祭祀。每一堂都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整个祠堂内,有各色各样的彩色壁画和灰塑,以山水人物和动植物为题材,活灵活现、造工精美。

  曾氏大宗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建筑是清嘉庆三年(1798)大规模扩建而成。嘉庆年间,曾氏大宗祠里立起一个“大学家风”的石牌坊,造型庄重,浮雕上可见云鹤展翅图,用料讲究,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历经两百多年,依然丝毫无损、坚固如初。

  石牌坊位于头门和大学堂之间,牌楼背面匾额上书“片石流辉”四个大字。“片石流辉”源自新桥始祖仕贵公与兄长仕行公“剖石为记”的典故,位于中堂前天井处的石碑上,详细记述了新桥曾氏始祖从开基、逃难、手足分离、剖石各执一半,兄在番禺小龙开基,弟在东莞南栅定居及后裔再回新桥的故事。

  中堂中央正上方悬挂楷书“大学堂”金字牌匾,昔日琅琅书声犹在耳畔。“新桥大学堂读书,每天入门先拜祖宗和圣人孔夫子,学语文、算术,也有书本发。”当地老人曾淦海1938年出生在新桥清平墟,回忆当年学堂的时光,“我从清平墟到新桥大学堂要走20分钟路程,还记得第一课念《小羊跑,大羊跑》。”

  后堂为祖堂,正中供奉着曾氏历代先祖的牌位,上面悬挂一块青底金字横匾——“道传一贯”,是清雍正帝御笔。两侧为间墙小厅,北为奎文厅,祀新桥历代文人百官;南为英武厅,祀新桥历代武科兵官。新桥曾氏家族有诗书传家的传统,秉承“大学家风”的文脉,曾氏传人弘扬崇文尚武的精神,子子孙孙勤学苦读人才辈出。据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年(1663年)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新桥曾氏共有34人取得功名。一村一姓一个宗系出现这么多人才,在广东乃至全国也是少见的。

  如今,曾氏大宗祠中始建时的建筑构件依然发挥着作用,同时也成为族人铭记曾子思想,曾氏族人祭祀、集会的场所,是族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在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打开头门和大学堂的屏门,三座建筑可前后贯通,场面颇为壮观。

  宝安日报记者 胡小娟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