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您的散文作品集《峭壁上的芭蕾》就要出版了,说请我写几句说说您。我想了好长时间,觉得您对我培养了几十年,应该找机会赞美赞美您,这机会来了,就别错过。我也知道,出书请名人名作家作序的多,而您选择自己的女儿来作序,我想您有您的道理。因名人名作家作序,不管怎样写,也写不出您人生的种种不易。
您的散文作品集《峭壁上的芭蕾》,除了6篇军旅期间写的作品,大部分是2014年后写的作品。作品集分为八辑,分别为“亲情印记”“军旅情怀”“家乡采风”“家乡风物”“他乡走笔”“南粤风情”“体育情结”“征文练笔”,每一辑都特色鲜明、亮点纷呈,让我读后百感交集。
第一,感谢您告诉我们的“家庭史”。第一辑“亲情印记”中,我从《一个多甲子后的问候》和《父亲的“断根肉”》等文中,读到了曾祖父英年早逝引出的家庭变故,也了解了爷爷从邵阳来到城步做上门婿的缘由,读懂了爷爷离家、想家、念家的情怀;从《峭壁上的芭蕾》一文,仿佛看到了爷爷从小在艰苦环境中生活的场景,也了解到爷爷为了生存练就爬树功夫的经过;《妈妈的菜地》一文,让我感受到了“嫁”到苗乡城步、白手起家的爷爷与奶奶的生活不易,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爱是那么纯真,也体会到了他们为了让家里有饭吃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感谢您告诉我们的“爱国史”。无论是您在军旅写的《当火头军的中校夫人》《海上布靶兵》《虎门:铁臂托举中国心》等作品,还是转业到地方后写的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成考试题的《走进井冈山》和《那盏印有英文字母的红军马灯》,您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事记者,不仅选材角度新颖,立意也非常高。比如,从“一双巨手将一支烟枪拦腰折断”入手写的《虎门:铁臂托举中国心》,再到将红色与旅游相结合写就的《走进井冈山》,小口子,大情怀,优美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您家国情怀的深厚。
第三,感谢您告诉我们的“家乡史”。我虽然出生在家乡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旺溪村(现群旺村),但3岁就随您和妈妈来到广州,对所出生的村、所在的县情况知之甚少,是您的文章《心灵在城步苗乡净化》,用“山水城步:触动心灵之弦”“风情城步:荡漾心灵之歌”“印象城步:舞动心灵之美”“历史城步:升华心灵之魂”“舌尖城步:洗尽心灵之尘”作小标题,让我全方位了解了家乡的人文底蕴和风土人情;是您《南山的蓝》的美文,让我读到了家乡有个南方大草原,有着“南方呼伦贝尔”的荣称;是您《寻梦大寨》的绝品雄文(江山文学网评的),让我了解了家乡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古杉群……
第四,感谢您告诉我们的“宝藏史”。我3岁离开家乡,对家乡苗乡城步究竟有哪些风物宝贝一无所知。通过您的美文《苗乡城步“三绝”》,才知道家乡有“古苗文”摩崖石刻群,有2条编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史册的“世界最长吊龙”,还有藏在深山小溪里的300万年前的冰臼宝贝;读了您的《某人印象》,才知道家乡有上帝赐予苗民的灵丹妙药、植物界的“大熊猫”、人类健康的第三棵树——青钱柳……
第五,感谢您告诉我们的“体育史”。知道您工作很忙,但不知道您在工作中还挤出时间写了那么多与体育相关的散文。您把不能当作新闻报道的材料,用文学的语言写成散文,发表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副刊版上,既给读者一种清新悦目的美感,也让我从您的美文中了解到留存在体育赛事里的别样故事,更知道了您亲身体验后的哲理思考。
第六,感谢您告诉我们的“他乡史”。您利用节假日或休假,随记者或作家去外地采风,让我从您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秀美。您的《柔情下梅古韵深》,让我知道在福建武夷山下有个茶香飘四季的村庄——下梅村,那里是当年中苏万里茶道的起点。还有您的《净影寺里寻“净”“影”》,让我更加感受到了祖国地大物博,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您写的《梦圆黄河三峡》,让我知道黄河三峡的水是清澈的,三峡里的山是秀丽的,三峡里的人们是有情怀的。
老爸,对您《峭壁上的芭蕾》作品集中其他美文就不一一赞美了。我读了您这本散文作品集,觉得是一本很好的散文写作教科书,值得散文爱好者研究学习。
注:本文见报时有删改
(作者系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