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去哪里旅游,我都喜欢带上我的小闺蜜,她不是我的附属物,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每个父母意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发现,生活中,孩子会处处送给我们惊喜。
我想起了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
我喜欢旅游,固然是因为在旅途中见到壮美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人文景观,但旅游最吸引我的,还是一路上可以与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见识他们的生活模式与思维模式,这些会给我许多启发:原来生活本就没有“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到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概念,风俗习惯是文化上的东西,并无优劣之分。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看不见的框架,这个框架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建起来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以后的人生,便是一个逐步打破藩篱框架并不断重新建立的过程,这就是成长。生命,便在这样一个由立至破再到立的过程中变得独特、丰富、美丽、精彩,并且有了厚度。
常常有人在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就是跳出日常的生活,用上帝的视角,观察别人的生活。就像一个初入凡间的精灵一样,混在另一个地方的普通人中,充满着好奇,同时又格格不入,用不同于当地人的步伐节奏走走停停,吃没吃过的东西,看没看过的风景,近距离欣赏不同的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重塑自己内在的过程。
于是,我记录下了第一次以自驾方式带着小闺蜜去那么远的地方旅行,第一次踏上太平洋彼岸的土地,第一次直面强烈的文化冲击,第一次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壮着胆子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从前期的胆怯与惶恐,慢慢变得坚定而自信,收获了自己的成长,也收获了美好的亲子时光。
注:本文见报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