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文化周刊 新闻列表
~~~——
~~~————陈建族《峭壁上的芭蕾》(代序)
~~~——​——读胡波《萧友梅评传》
~~~————《携手小闺蜜 黑马笑西风》创作后记

 
2024年11 04
甲辰年十月初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11月04日 文化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音乐人生
​——读胡波《萧友梅评传》
国立音乐院教务主任、代院长萧友梅。资料图片
  黄祖悦

  从小喜欢唱歌。常常在又饿又累的午后,只要看到老师拿来一张手写的歌曲(歌谱用红色的,歌词是黑色的)走进教室,全部同学无不欢呼。此时,忘记了饥饿,也忘记了疲惫。老师首先是教我们简谱,我们当然没有耐心,而是在默默地记着歌词,迫不及待地等老师教唱歌词。一节课下来,一首歌也学得七七八八。然后,背着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边走边唱。我们的歌声,让田间干活的社员们都驻足聆听。可以说,是音乐课,治愈了童年的饥饿和疲累。

  回到家,左右邻舍的伯伯、伯娘们,有的活也不干了,专门来听我们唱歌。有的人带着手中的活来到我们家,边做边兴趣盎然地听着我们唱歌。“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我们自己则陶醉在那些美妙的画面中;“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那些歌颂母爱、歌颂真情的歌曲,也让我们百听不厌。那时,还不懂老师经常说的“歌曲陶冶性情”的含义。现在想来,是音乐,给了我们幼年时的自信;也是音乐,将学校文明向广阔的社会进行着有声的传播。

  读了胡波的《萧友梅评传》,才知道,这快乐了我们整个学生时代、陪伴我们成长的音乐,竟然离不开我们的“音乐之父”萧友梅的极力推动。

  这本书,是胡波继《阮玲玉评传》之后的又一力作。同属“香山文脉”丛书之一,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广东香山石岐镇兴宁里萧家老宅。父亲萧煜增为他起名“乃学”,希望这个儿子读书进学,取得功名,获得利禄。年幼的他,特别喜欢音乐。长大后,立志学习音乐,改名“友梅”,提出“音乐兴国”的主张,一腔音乐报国心。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发蒙:混沌初开——爱乐:留学日本——研学:音乐博士如何炼成——志趣:音乐传习人——办学:国立音专的奠基者——守望:孤岛时的音专”等共十一章,梳理出萧友梅音乐人生的成长脉络,并对他苦中有乐的生活和功过是非进行了评点。胡波老师对萧友梅对音乐的热爱和贡献如数家珍。原来,音乐走入中小学课堂,有效地陪伴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竟然耗费了萧友梅毕生的精力。他不仅自己终生钻研,而且,创办国立音专,从少到多,培养了大批的音乐教员,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本是个音乐的国度。上古时期,就用劳动号子入歌,缓解劳动的疲劳;先秦的诗歌,多是为了传唱。《诗经》“风”“雅”“颂”三部分,都是歌。人们用唱歌来庆丰收,用唱歌来祭祀。后来,国家又设置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派采诗官专门到各地采集民歌,进行整理,传唱。宋词的每一首,都是“能歌之诗”……唐宋和明清时期,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都极为活跃,但中国乐律学和音乐理论,对普通国人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所有的歌曲创作甚至演练,都是在国家层面,在部分人中进行。

  清末民初,一些新建的学校,音乐、乐歌、唱歌、琴学等已经正式开设,但多数人把音乐、唱歌视为伤风败俗的靡靡之音,把作曲者、歌唱者同等于梨园戏子、下流之辈。

  有人认为,中国专门的音乐机构荒废已久,音乐家在人们心中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音乐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可有可无。

  直到萧友梅提出“音乐救国”的主张,他多次上书教育部,请求把音乐开进课堂。萧友梅为此作了更多的努力,他在政府的短视、官员的敷衍、人才的缺乏和经费的不足等极度困窘的情况下,开办专门的音乐学院,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还对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学理念进行探索。此后,中国的学校教育,才开设了音乐课,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学习音乐的机会。

  《萧友梅评传》这部书,先传后评,有的地方也边传边评,对萧友梅的音乐人生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交代。书中很多内容,让人印象深刻。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萧友梅对音乐的执著。这表现在个人求学和创办学校推动音乐教育两方面。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胡波对萧友梅这位音乐之父怀着深深的崇敬。特别难得的是,这本书对萧友梅音乐人生的叙写和评点,采用辩证法,一分为二。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书中写了萧友梅对音乐的贡献,比如他学成归来对所学音乐理论的传播,他创立国立音乐院,组建音专乐艺社,还将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进行融合、改造,创立现代新音乐。说他是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十分客观中肯;同时,书中也如实地评价了他的一些过失。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本质上为人们丰富生活,充盈精神,陶冶性情;一旦走上“兴国”的高度,自然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胡波老师作为历史学博士,和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自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让萧友梅这位著名的香山历史人物和《萧友梅评传》这本书,更有了与众不同的价值。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