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入口是一段褐红色的浮雕墙,浮雕尽处是一扇白色的大照壁,照壁上题写“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几个大字。旁边是两架大型的筒车,清亮的水从筒车上流下来:一幅大型的风景画!导游说,往里走吧,里面更热闹。我们沿着小溪水往城中走去,哗哗的溪水引领着我们。溪水两岸是江南常见的垂柳,伸手摩挲着柳条儿,心里想到了西湖边。突然,一个小女孩惊喜地叫道:“妈妈,水里有鱼!”低头看去,灯光的映照下,溪水里有无数的锦鲤。
在小溪流的两边,排开许许多多小酒店。它们一律不大,一律靠溪水,一江两岸,窗户对着窗户,门脸对着门脸!就是这样的小排档里,差不多坐满了人。喝啤酒,谈新闻,满脸欣然!
我一边欣赏这小桥流水人家,一边寻找同行的团队。走到酒吧一条街时,吸引我的是店家门口唱歌的女孩,或一对,或三四个,婉转的歌声此起彼伏,这边刚歇,溪流对岸的歌声就即刻响起,如春莺出谷,似乳燕归巢。看到客人经过,姑娘们就停下来,唱着说:“胖金哥,里面坐,靠窗的桌子好对歌。”说完,继续刚才的歌唱。我找了个位置坐下,和旁边的一个阿哥聊起来,才知道这里对歌与广西刘三姐对歌已有所不同。这里对歌,要求双方交互着唱,谁能够紧接着不停地唱,歌的内容不重复,就算赢。对歌时路过的游人也会参与进来,现在很多汉人都很喜欢这样对歌。一旦有人加入,力量就又增大几分。但不用仔细听,就知道哪是本地少数民族卓玛和胖金妹唱的,哪是外来游客唱的。她们嗓音甜美,清远,婉转;外地游客则唱得五花八门:有的嘹亮,有的低沉,有的还会跑调;有的虽也动听,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韵味。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吸引了我,抬头看,正是我们队公认的“情歌王子”。他声音洪亮,歌又唱得很抒情,一下使全场安定了下来。他的旁边,也是我们一起的。正在对岸茶馆的二楼窗口笑嘻嘻地看着这边。看到我,马上挥手大叫:“快过来,快过来!”
我迅速走到他们中间。他们便跳着脚喊:“快,快,想想有什么歌,想想还有什么歌!”原来他们已经把“小小竹排江中游”都搬出来了,但对面那两个胖金妹的歌声却如喷泉乍涌,汩汩而出,无穷无尽。
我说,你们都知道我不会唱歌啊。我们的情歌王子歌唱得好,稍微压了对方一下。但我们其他人都不是很会唱,勉强凑出了几首来,总是记不全词的。好在要求不严,能唱出几句来就可以蒙一下。他们说,有歌词就行!有歌名就成!
我发现大家都没有唱语录歌,便说:“唱语录歌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我们团,有好几个60后。他们一下子找到了好多那个年代的歌。这些歌对方似乎都没有听过,但我们唱得有板有眼,他们只好被动应付。这为我们争取了时间,趁对面唱着的时候,这边就忙着排练,一着急,常常会弄错了词。比如就唱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弯又弯呀”这样的词,笑得我趴在桌上捂着肚子抖个不住。
对面慢了一点,马上又加入了几个小伙子。他们都唱新歌。听都没有听过的歌,都汇集了拢来。
正在我们无以为继的时候,我们导游趴到窗口唱了起来。他唱的是什么词我听不出来,后来才发现他根本不是用汉语在唱。我坐的地方离他很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唱歌时脖子上露出来的青筋!导游声音奇大,加上他戴着话筒,唱完后叫板:“呀嗦呀嗦呀呀嗦!”导游加入,我们顿时占了上风。便一齐起哄“呀嗦呀嗦呀呀嗦”!
这时,溪流那边又有新人加入,变成这边饭店的人和那边饭店的人对歌,最后似乎成了这边街和那边街在对歌。楼上楼下一齐吼,路过的游客也加入。平时从不唱歌的我也禁不住喉咙发痒,加入进去!不管能不能唱全,不管跑不跑调,反正跟着一起吼,想尽办法让对面词穷。要不然他们会说“对面的,没词了,洗洗吧,睡了吧!”“对面的,傻了吧?回家洗洗睡了吧!”此时唱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就看谁能有歌唱!关键就是这种压倒一切的气概!这哪里是对歌,这是在过狂欢节!直到很多人嗓子吼哑了,手掌拍痛了,连说话的声音都发不出来,拍窗子、敲盘子的力气也没有了,最后连“ABCDEFG”这样的英语歌都唱干净了,才把手里的啤酒喝干,晕晕忽忽地从酒店里出来,嘴里还时不时冒一句“呀嗦呀嗦呀啦嗦”。
回酒店的路上,大家仍兴奋不已,高声谈论着,远处对歌一曲终了时的“呀嗦呀嗦呀啦嗦”还隐约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