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仓促,时光潦草划过,厚厚的日历只剩下了薄薄的几页。顾不上归整凌乱的心绪,一放假,便匆匆踏上了归家之路。
豆腐与年节
小年夜过后,村子一天比一天热闹。
腊月二十五,阳光正好,与家人们大扫除。拉起高压水枪清洗窗玻璃的时候,祖母颤颤巍巍地抱着一堆干柴从我身边走过,惊吓得我赶紧制止。祖母九十多岁了,身体已大不如前。她并不打算听从我的意见,继续前行。祖母告诉我们,要抱柴火到叔婆家帮忙磨豆腐。这时,我才想起,一大早祖母就用簸箕装了黄豆出门,其间还对我说起,黄豆是特地留着过年的。
叔婆家里,祖母坐在厨房柴灶前添柴火,一旁的叔婆大力挤压豆腐袋,过滤掉黄豆皮等渣滓,豆浆透过豆腐袋的孔隙流进水桶里,柔软缠绵而诱人。今天要做好几坊豆腐,祖母这代人公道,不会亏欠人,所以,连柴火都抱过来。添石膏的是阿婶,在这方面她的经验值得信赖。柴火烧得愈加兴旺,厨房里暖和而温馨。
曾经单纯地以为,老人想吃什么,我们给她买就可以了,只要老人健康就好。其实,我并不懂得如何走进一位老人的内心。数十年来,过年前的几天,祖母都会磨上一两坊豆腐,在她的思维世界里,吃上滚烫豆腐的年节,才是年应有的味道……以前,是人工石磨来研磨黄豆制作豆腐,到现在换成电磨,虽然省了一些时间,但是一忙起来都需要一整天。豆腐的味道,贯穿了我的童年、青年、中年。白糖豆腐花、小葱韭菜焖豆腐、煎豆饼炖腩尾……每一种吃法都拥有激起记忆涟漪的魔力。也许,耄耋之年的她已再无能力为我们创造过多的惊喜,但是磨豆腐,让后辈享受味蕾的欢乐,或许已成为她刻在基因里的功课。
看着灶前家长里短的祖母,心生感动,年节之时,在不惑之年,依然能吃上九秩老人制作的豆腐,人生可谓幸运!
守岁
除夕夜。祖母在房间里忙着封利是,为了利是多少合适,征求我的意见。最近几年,她喜欢征求我的意见,就像我小时候很多事都征求她的意见一样。我说:“你那么老了,大家都要孝敬你。封给小孩儿,5元就可以了。”但是老人拒绝了我,表示太少了,并轻声对我说,要给等等、正正封20元的利是。我笑了,感觉甜蜜而又温情,祖母偏爱着我,连我的儿女也受宠不已。
封好利是,催促老人早点休息。祖母躺下了,但还是不忘嘱咐我,今晚客厅的灯不要关,要一直点到天亮,这是守岁火。如此照岁之后,来年家中事事顺利。
深夜,鞭炮、烟花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强烈地刺激着神经中枢,兴奋过后,呵欠连连,心里想着要坚持守岁,却实在抵挡不住睡意的侵袭。
儿时,守岁精力充沛,充满乐趣。屋外,伙伴们放鞭炮、火花筒,热闹充满天地间;客厅里,满满当当的一屋人,尽情地嗑着瓜子,吃冬瓜糖、花生糖……观看黑白电视珠江台的节目,喜庆而欢乐。也可以组合玩牌。年龄小的玩“摆火车”“七鬼五二三”;读过几年书的,可以玩“斗地主”,或是“锄大地”;青年人则玩高端局的“拖拉机”升级……这一夜,没有家长的训斥,可以尽情地释放欢乐。待到天亮后,随着开年的鞭炮响起,领过长辈派发的利是,开启新岁。
岁岁年年,如水流逝。后来长大了,我依然没有学会磕过年才买的红瓜子,没有细细品味过谜一样的红瓜子的味道,如今,却连守岁都力不从心了。岁月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留下了守岁夜欢声笑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