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外一首)
~~~——
~~~——
~~~——(外一首)
~~~——
~~~——

 
2025年04 18
乙巳年三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5年04月18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听见姑苏
  ◎邵典楚

  夜幕中的七里山塘,青瓦白墙,流水潺潺。白墙挂着彩色灯笼,小河涟漪泛着橙光,人来人往,华灯初上,姑苏城的温婉与烟火尽显于此。

  沿着山塘街走走停停,穿过吆喝声此起彼伏的桂花糕点铺以及竹筒奶茶,穿过带来阵阵清风的江中游船,不知不觉走到了小巷子里。正当疑惑着什么,以为远离了喧嚣之时,忽然听到了绵柔如水的一段清唱。如此误打误撞,在青砖瓦漆的所在,邂逅了如梦如幻的评弹。

  同伴充满好奇,说不听一曲便辜负了杏花春雨之行。于是我们走进一个别院,院子里有月光,有清茶,也有整装待发的评弹演员。在一棵树前坐下,我们沏着茶,在春风徐徐中静待序幕拉开。

  开场的《声声慢》一出,便让人触碰了心底动人的琴弦。江南之旅,我们的整段行程都快乐而充实,并没有太多俗世的烦恼和焦虑,但听到如此温柔的、轻软腔调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眼眶润湿。在精致优美的园林,演员们身着淡雅旗袍,眉眼含情,伴着茶香氤氲,将传奇故事娓娓讲来。一墙之下,仿佛看到了岁月的流逝,看到了不渝的爱恋,看到了婉约又执着地将故事浅酌低唱,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别院中传承演绎。“声声慢”是什么意思?本以为只是一声一声让人慢下来,让人感受诗意江南春风十里、小桥流水。但听着听着发现远不止如此,缠绵悱恻,又有一丝怅然若失。通过一位少年的眼眸,我们听到的,是“从前慢”的慢,是长街扁担,炊烟袅袅,是第二故乡的熟稔,是魂牵梦萦的游子念想。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从前书中的描写,此刻竟然环绕在身边。有画面朦胧,有声音婉转,也有情感如此真切。为什么天南地北来此地的人,大部分人甚至不能完全听懂,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打动?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未经雕琢的、柔软的净土,只为最纯情的接纳。正如不懂吴侬软语的我,结合着音乐和字幕,能感觉好像每个字都在跳跃,彼此间又温柔相待。想对你说,又不敢或不愿大声说;想让你听到,但是又不想让世界听到。于是优雅和深情写进歌里,含蓄又勇敢地对你唱。所以,每个字都粘在一起,轻盈飘荡。台下很安静,伴随着歌声和琵琶声,还能听见风声、鸟鸣,古语悠悠,穿越时空,留下了无限遐想思绪飞扬。

  一曲《花好月圆》的男女对唱,便将慢慢累积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在这里,仿佛相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共同坐在别院,一杯清茶,一弯明月,一把琵琶,爱意是零零碎碎的往事,点点滴滴的思念。为什么戏曲能让人沉湎?因为,在短短一小时的观赏中,时间不复存在,空间也被压缩到方尺,恍然间,听得曲中意,看见曲中人,耳畔是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岁月回响……

  如今,高铁、飞机、短视频,以及各种“快餐”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慢生活”。在来不及停留和等待的时代,来这里,驻足,流连,在一方别院,让每一词、每一调拉长岁月的另一种节奏,品味一种可以抚慰心灵的慢,真的很好。

  走出浮云散尽的小院,山塘街月色阑珊。檐角挂着铜铃,叮叮作响。吴文化保存着原味,又如此鲜活,在评弹的声声余韵中被完整地刻录,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源远流长。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