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
雨水洒落在河流两岸,沙沙作响,打破了天地间的静谧。苦楝树、乌榄树、柚子树尽情地吮吸着久违的甘露;山鸟躲在枝头上,扭动身子抖落羽毛上的雨水,不时发出清脆的啼鸣,与雨声交织在一起,展开了春的序幕。
清晨,阳光冲破雨雾的重围,照射在湿润的田野上,生命仿佛一夜之间重回大地:淡紫色的紫云英,花瓣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雨滴,宛如点点繁星;蒲公英撑开金色的小伞,于风中摇曳,蜜蜂忙碌地在花间穿梭。偶尔,几只花蝴蝶也加入了这万紫千红的盛会,舞动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斑斓的色彩。
春光温柔,轻抚着我们在春日里缓缓前行。溪流边的桃花明媚地扬起了笑脸,粉红粉红的花团,宛如灿烂的云霞。“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钟情于佳人,在他看来,佳人如桃花,明丽动人,令人心动!其实呀,佳人不常见,而桃花年年携春来,唤醒了沉睡的群山,带来了春天的绚丽,此刻的桃花才是名副其实的“俏佳人”。
河流两岸,田野里,人头攒动,人们在寻找春天馈赠的一种时令野菜——野艾蒿,民间在春日里喜欢用它来做艾糍,有些地方叫青团。野艾蒿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它的叶子比较小,还有一种艾,叶子比较大,那个叫蕲艾,适合做艾绒,而小叶艾则适合做艾糍。
吃艾糍,是春天独特的文化印记。艾糍色泽碧绿如玉,口味清新淡苦可回甘,食之欲罢不能。“清明食艾,无灾无碍”,民间食艾糍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提到艾草,说民间“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馄饨如弹子……又以嫩艾做干饼子,用生姜煎服……甚妙。”可见用艾草制成食品自古有之,并认为这些食品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显著效果,符合春日食青,民族食俗载道的养生文化传统。
忙完春耕,闲暇之余,行至山坡之上,有一种叫“卜子”的野果,学名叫做酸藤子,唤起了我们的美好回忆。酸藤子的嫩叶和果子皆可食用,具有散瘀止痛、收敛止泻、强壮补血之功效。以前,上山砍柴,饥渴难耐,抓一把叶子塞进嘴巴里咀嚼,顿时口舌生津。而果子呈青绿色,酸味太大,不适宜食用,成熟后,现出深黄或鲜红之色,食用会有酸酸甜甜的感觉,为儿时常食佳果。
不过,鲜生的酸藤子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吸引力。儿时,我们会用竹子来制造竹筒枪,而酸藤子就是竹筒枪的绝佳子弹,在发射的时候,会发出“噼啪”声,所以,又称为“噼啪筒”。竹筒枪可制成单发,也可制成连环多发,要做一支成功的“竹筒枪”,需要在材料上精挑细选,首先,竹筒的年份要够老,这样坚韧耐用,其次,竹筒里面的孔要圆滑,大小要与酸藤果一致,制作的撞针一般用小竹枝,或者筷子,一定要够硬,不然容易折断,制成的撞针要比竹筒短一厘米。一支竹筒枪在手,口袋装备着满满的酸藤子子弹。田里的小青蛙、地里的小瓢虫,竹林里的竹笋虫,都成了我们追击的对象,欢声笑语,自信与满足充盈其中,童年就这样变得生动了起来。如今,满山苍翠,春日艳丽,再见山坡上的酸藤子,那一刻,就像打开了通往童年的时空之门。
春去春又来,植物用生生不息记录着时光,用芬芳延续着春天印记,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时节,读懂了这些草木承载的时光密码,也就能够体验到独属于春天的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