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根基,关乎事业兴衰成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大部署。这一决策既是新时代“徙木立信”真正取得人民群众信任的有力保障,也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注入了强大动力。学习教育聚集“以学筑基、以查促行、以改固本”三大关键环节,构建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闭环体系,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以学筑基:深化理论武装,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学习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校准思想偏差、补足精神之钙的根本途径。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明晰行为边界的根本途径,是夯实作风建设思想根基的“源头活水”。理论学习贵在常态长效,重在学思用贯通。各级党组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作为核心教材,采取班子领学、支部促学、个人自学、专家辅学“四学”联动,实现理论学习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精准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求,从而校准作风建设的“初心”坐标。同时,要积极主动利用好读书班、集中学习研讨、警示教育大会等各类学习平台和机会,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将“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戒尺悬于心间,不断检视自身言行。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学习所得转化为遵规守纪、改进作风的自觉行动,以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为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以查促行:强化问题导向,提升作风建设的实践动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主动查找、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才能真正找准病灶、对症下药,让学习教育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紧紧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要求,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顽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查摆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敢于揭短亮丑,不遮掩、不回避,确保问题找得准、查得实、画像清。对查摆出的问题,不能止步于表面现象,必须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剖析。要透过业务问题看思想根源,透过工作短板看作风缺陷,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思想认识偏差、能力本领恐慌、责任担当缺失、制度机制漏洞等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清晰、时限严格的整改方案,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切实把整改成效转化为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提升作风建设的实践效能。
■三、以改固本:健全长效机制,锤炼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学是基础,查是手段,整改落实才是目的,学习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问题整改上。作风建设要行稳致远、常态长效,必须将“改”字贯穿始终,以动真碰硬的整改清除积弊、堵塞漏洞,并着力构建管长远、治根本的制度体系,方能真正固本培元,锤炼出经得起检验的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一方面,聚焦“当下改”,立行立效祛顽疾。对查摆剖析出的问题,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马上就办”的劲头,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建立清晰的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和时限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整改过程要敢于亮剑、务求彻底,坚决防止“表面整改”“虚假整改”“选择性整改”,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整改到位、见到实效。另一方面,着眼“长久立”,建章立制固根本。“改”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更要深挖根源、堵塞漏洞、完善制度。要坚持“破”“立”并举,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制度性缺陷、机制性障碍。及时总结整改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将其上升为管用、好用、长效的制度规范。通过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群众评议等方式,检验整改成果的真实性和持久性。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问题反弹回潮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要将整改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鲜明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真抓实干、担当作为、遵规守纪内化为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优良作风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深化、蔚然成风。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员干部当以学筑基,筑牢思想防线;以查促行,洞察作风病灶;以改固本,扫除顽瘴痼疾。通过深学细悟,让理论滋养心田,党性坚如磐石;通过深查细究,直面问题不回避,深挖根源求实效;通过真改实治,祛除沉疴积弊,构建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将作风建设的丰硕成果深植于党的肌体,熔铸为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使我们党以清正廉明之风赢得民心、汇聚民智民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阔步前行、行稳致远。
本文系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课题(4YYJS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分别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