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参加了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进行深入思考。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的区位优势效应持续激发放大,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自身创新和发展的动能不足。而香港面临制造业复兴难、服务业受挤压等现实困境,需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中。深圳生产要素成本过高,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缓解产业空心化要求与周围区域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与协同。中山与香港、深圳的发展诉求契合度高,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合作潜力大。
为深化中山与香港、深圳“三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快中山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链协同推动创新资源共享
香港是全球高水平大学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国际创新资源与网络丰富。深圳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能力强,创新创业与技术人才密集。中山可通过深度对接港深创新资源,有效补齐高端创新要素短板,实现创新能力跃升。
一是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支持中山机构与深港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企业共同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如智能家电联合实验室、健康医疗研究中心、新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逐渐培育提升中山本土研发能力。二是探索“研究总部+试验基地”模式。重点对接香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优势学科的研究机构,鼓励中山的科研单位、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技术研发、样品测试、中试转化等协同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于中山的产业实践中。三是深化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支持深港高校学生来中山研学、见习、实践,促进青年人才的交流交往。完善中山与深港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消除人才跨市流动壁垒,为人才三地柔性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二、产业链协同推动重点产业互嵌
港深产业外迁的同时也在持续发展与迭代,加快推动中山产业升级,才能形成与深圳、香港的产业链深度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港深赋能平台合作,全面对接港深数字经济,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创新中心,引导企业集群式“上云上平台”,推动白色家电、光源照明、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积极承接港深智能制造产业链溢出,并联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共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智能照明、智能家电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共同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融入深圳低空经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布局建设一批配套产业园区,全力招引一批低空飞行装备制造项目。积极参与港深未来产业分工,协同延伸产业链、拓展应用链,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低碳能源、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三是共建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深中经济合作区,对标深圳先进园区建设标准,打造适配新一代产业园区的交通环境与服务环境,加快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创新服务高地。与香港探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共享收益的园区建设试点,服务香港新型工业化。
■三、价值链协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中山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力度不够,中山与深圳、香港在价值链上的协同合作,是推动中山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通过与深圳的设计研发和香港的国际品牌、营销资源、检测服务协同合作,中山可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乃至“创造”的转型跨越。
一是积极引入港深设计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积极对接香港、深圳设计创新资源,支持深港青年设计师来中山设立创业空间、平台、工作坊。以服装、家电、灯具等优势传统产业为试点,搭建一批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平台,积极引入深港设计资源入驻。二是充分整合港深品牌营销与跨境电商资源,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深圳跨境电商产业协同,帮助中山企业充分利用深圳外贸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引入香港品牌营销与市场推广资源服务中山企业出海,积极参与香港及海外专业展会及推广活动,提升中山品牌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香港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升海外市场准入能力。积极引入经香港认可处认证的且与中山产业契合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中山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电气、食品、医药、纺织等检验认证。组织出口市场的检验检测标准规范培训,帮助企业了解海外市场产品合规的相关资讯及法规,降低企业国际化合规成本。
(作者系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供职于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