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冼阿婆起初只是有些咳嗽、喉咙不适,以为是普通感冒,未予重视。然而两天后,病情急转直下。当晚,她在进食时突然剧烈呛咳,随即呼吸困难迅速加重,口唇发紫,意识模糊,家属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抢救。
呼吸内科医生邹品菊介绍,到院时,冼阿婆血氧饱和度已骤降至60%(正常应高于95%),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生命危在旦夕。呼吸科医生紧急评估后判断: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急性喉头水肿,气道严重阻塞,已接近“窒息”状态。
更棘手的是,由于喉部组织高度肿胀,常规气管插管无法实施。时间就是生命——大脑缺氧超过8至10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面对这一“生死时刻”,呼吸科团队果断决策:“立即床边气管切开!”
6天后,冼阿婆从 ICU 转回呼吸科普通病房,但此时她身上还带着气管套管、胃管和尿管,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团队根据冼阿婆的身体状况,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详细的肺康复计划。吞咽功能训练是康复的第一步。接着是呼吸肌训练,自主咳嗽训练也同步进行……经过18天的系统训练,冼阿婆不仅能自主进食、顺畅咳嗽,而且四肢力量也明显恢复,可以顺畅走路了,实现了从卧位到立位的转变。
出院前,医生反复叮嘱:“感冒虽常见,但若出现声音嘶哑加重、吞咽困难、呼吸急促或夜间憋醒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同时建议她坚持适度锻炼,避免疲劳,定期复查肺功能。
“冼阿婆的病例极具警示意义。”呼吸科医生强调,急性喉头水肿虽不常见,但起病急、进展快,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中风险更高,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窒息,致死率高,堪称“喉头炸弹”。 (蔡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