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2025年08 22
乙巳年闰六月廿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8版 2025年08月22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卜辣子
  ◎谭旭日

  前几日,去中山走亲戚,看见市场上的卜辣子(卜辣椒)。这道菜,怕是所有山珍海味都难以比拟的美食。故乡做卜辣子,系农耕岁月里最珍贵的一门手艺。

  村子里种植辣椒从三月底开始,端午节第一波辣椒上桌。从出产到盛产,经历一段时间后才有。这时,村子里的坛子准备开启,洗坛子、晒坛子,成了村子里最盛大的事。也有陈年坛子,当坛子里的响声揭开时间之幕,一股酸香便奔涌而出,直直扑入鼻端。湘南人家,坛子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皆似沉默的陶卫士,静静地立在灶屋幽暗一角,它们腹内藏纳的,是无数日子与辛劳凝结的滋味。

  制作卜辣椒,夏末秋初季节最好。彼时阳光炽热,晒得人皮肤微微发烫,辣椒也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辣椒采摘归来,每每挑拣得格外仔细。选个头,颇为讲究。饱满鲜亮,方可入坛。有虫蛀、腐烂者,便毫不吝惜地弃之筐外。用开水焯,然后用剪刀剪了,劈开烂的部分,晒制干辣子段。在湘南,这种选择,归于物竞天择,恰如生命必经的筛选与淘汰。

  而后,清水漂洗,摊于竹匾之上。竹匾长方形的,两头放张凳子,将洗干净的晾晒一下,然后让其自然冷却。风干表皮水汽的辣椒,自然没有水分的腐败与侵蚀。

  待到辣椒半干凉爽后,便到了踩辣椒这一步。赤脚在盆中踩踏,辣椒上放一块木板,木板脚下“噗嗤”作响,水珠混着辣椒汁液四溅,再放盐,均匀撒下,如洒下了一场晶莹的雪,再用手用力揉搓,让咸味深深钻入每一寸辣椒的肌理。

  随后,辣椒被郑重地填进陶坛,层层压实。坛口处,细心塞上稻草扎成的软塞,再覆以厚布,最后用黄泥严严实实封住坛口,像贴上一张无人能启的封条。坛子就此被置于阴凉角落,成为一处被遗忘的角落。坛中光阴缓慢流淌,辣椒在其中悄悄发酵,盐分静默地渗入,辣气亦被时间驯服,渐渐化为一种温润的酸。村子里条件好的,会将坛子埋在泉水沟里,保证坛子恒温。

  卜辣子,像村子里的劳动协奏曲。每当夜深人静时分,若侧耳倾听,坛中细微地发出一阵阵咕嘟之声,仿佛内里正进行着无声的转化,又似坛子自己在轻轻呼吸。

  坛腹里贮存的不仅是辣椒,更有农家生活的智慧。在青黄不接的漫长岁月里,坛中腌菜便是救命的食粮,是枯淡日子里一点倔强的咸香与酸鲜。每每拍打着坛身,神情笃定安然,仿佛拍着一位沉静可靠的老友。坛子里藏着的,是时间许诺的粮食,是明日餐桌上安稳的凭证。

  坛子里的卜辣椒香了后,终要上桌。夏夜乘凉,汗流浃背之际,一碗凉粥,一碗水酒,配一小碟卜辣椒,酸辣入口,霎时激得浑身毛孔舒张,汗出如浆,闷热竟被逼退几分。寒冬腊月,一碗滚烫的白饭上,搁几根卜辣椒,酸辣与温热交融入腹,寒气便从脚底丝丝消散。

  亲戚来串门,临走时,会夹出一碗相赠。亲人们笑盈盈接过,那朴实的酸香,便在亲人邻里间无声地传递、蔓延。卜辣椒不光下饭,喝粥、下酒都如神来之笔。若是有了肉,有了腊味,有了猪耳,有了猪肚,有了鸡杂,有了干牛肉,便是寻常日子里的一道光。

  早年去四川,途经贵州遵义。在一家小饭馆里吃到一道美味的卜辣子炒肉,和我少年时在外婆家吃到的味道如出一辙。那酸香,便是我少年困窘的肠胃送来的抚慰。四十年,依然如昨。当我吃下第一口,旅途上的劳碌疲惫顿时消逝。

  在旷日持久的南方,这种乡土的味道着实令人思念。偶尔在异乡恍惚间嗅到相似酸味,心便骤然一紧,喉头微颤,舌尖便不由渗出故乡那酸辣交叠的滋味。坛中的辣椒,经年累月,竟默默酿成了游子心底的愁绪,那酸味原是时间深处渗出的一抹乡愁。

  前不久回乡,看到几个坛子仍静默于灶屋角落。封泥上尘埃温柔覆盖,却成为时间拓下的印痕。坛腹幽深,更封存了漫长岁月里生活的咸酸之味。经年累月,竟默默酿成了游子心底的愁绪,那酸味原是时间深处渗出的一股乡愁。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