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5版:艺评 新闻列表
~~~——
~~~——​——中国式现代化的跨文化叙事
~~~————电影《坪石先生》观后感
~~~————​从电影《南京照相馆》看南京大屠杀

 
2025年09 24
乙巳年八月初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5版 2025年09月24日 艺评 扩展 收缩 默认

《深中通道》在巴黎左岸
​——中国式现代化的跨文化叙事
  庄越之

  法国时间9月23日晚,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中华文化中心大剧场,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对话正在悄然发生。中法合拍纪录片《深中通道:挑战极限的海上通途》(下称《深中通道》国际版)举办专场公映活动,这是中山纪录片首次尝试国际合拍、国际发行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纪录片成功“出海”的又一新进展。

  法国观众凝视着银幕上跨越珠江口的巨型桥隧,水下机器人拍摄的沉管安装过程静穆而宏大。这里没有长城,没有功夫,没有那些被反复讲述而导致符号化的中国元素,《深中通道》国际版正在通过人类共通的工程美学与现代性语言,实现中国故事的“可译性”转换。

  这部纪录片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一项超级工程,更在于它成功构建了一个跨文化对话的“第三空间”。在这个场域中,中法制作团队超越了简单的文化翻译,共同构建了一种新型叙事语言。纪录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共同凝视人类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正如影片中展现的,15000多名建设者在21公里海域上的奋战,不再只是中国故事,而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对话的全球故事。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形象长期被困在传统的茧房里。《深中通道》国际版打破了这种认知定式,将镜头对准了21世纪的中国创新实践。观众看到的是中国工程师深夜连线讨论技术方案,是工人们在巨型结构件上的精准协作,这些画面展现了一个开放、创新、富有协作精神的现代中国。该片最成功的创新在于将工程技术转化为视觉诗学——6K全景运动相机让钢结构在夕阳下闪耀金光,大桥亮灯的瞬间照亮伶仃洋上黑漆漆的夜空,这种技术美学化的处理,使工程纪录片升华为展现科技美学的艺术形式,而在大桥之外,白海豚、天后诞等自然、文化符号的嵌入,更加丰富了“桥”的文化内涵,印证了海德格尔所言:“桥以其方式将天、地、神和人聚集于自身……只要是一座真正的桥,那么桥就绝非首先是单纯的桥,尔后是一个象征。”

  岭南文化特有的务实与开放基因,为此片注入了独特的气质。南派纪录片向来注重“实在性”与“现场感”,拒绝浮夸的宏大叙事。《深中通道》国际版延续了这一传统,将镜头聚焦于工程师的面孔、工人的汗水和技术的细节,这种微观叙事策略有效地消解了国际受众可能存在的认知壁垒,回归到对人的本质的关注。同时,岭南文化作为中西交融的产物,其固有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为此片的跨文化合作提供了天然优势。

  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旗下纪录片团队的此次实践,标志着地方性文化生产机构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这种“地方全球化”的范式转变,丰富了以往国际传播由中央媒体主导的“单中心”格局。正如社会学家曼努埃尔·卡斯特指出的,网络化时代的知识生产正从中心节点向多元节点扩散。地方团队凭借其在地性、贴近性和灵活性,正在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深中通道》国际版的国际传播实践,预示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范式:从展示独特到寻求共通,从输出文化到共享价值。这种转变不是对自我文化的消解,而是通过寻找跨文化共鸣点,实现更深入的文化对话。在当代全球文化格局中,这种基于共同价值与共享美学的叙事策略,既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无声反驳,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实践。

  这座跨越珠江口的物理桥梁,在文化意义上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参与对话;不是展示独特,而是共创未来。《深中通道》国际版不仅是记录一项工程奇迹,更是进行了一次文化突破,它让世界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多维面孔——既是技术的、工程的,也是艺术的、人文的,最终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