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丰收节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对亿万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寄予殷切期待。今年丰收节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将丰收节打造成为一个展示“三农”向好的“大平台”、促进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中山历来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借助科技与数字化的支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张张亮丽成绩单。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实现“三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51亿元,同比增长6.3%;农业产值25.95亿元,同比增长4.2%;渔业产值47.41亿元,同比增长7.3%。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紧缺与用地矛盾仍未完全消除的现实,持续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让农业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是我们仍需努力的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中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具有充足的潜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中山需要高度重视种业研发,借助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等先进技术培育本地特色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主动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全链条,借助大数据构建农产品动态监测体系,向农户提供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以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支持智能农机装备制造与研发,立足于本市在智能装备制造方面独有的产业优势,通过研制符合中山本地需求的智能农机装备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构建良好的就业环境,搭建人才引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培训、就业信息对接等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投身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利用农技推广机构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主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重点提升其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是做大做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平台。2025年3月召开的全市“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推进会提出“谋深建实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接下来全市农业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构建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改造提升与生态农业产业、新兴农业产业培育发展,有力支撑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以及中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山根据《中山市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总体规划方案》等文件,基于本市农业资源禀赋构建了10个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涵盖水产、花木等细分领域,并逐渐从夯实平台基础进入到优化升级阶段。接下来,我们需要强化农业产业园建设,广泛集聚人才、原料、加工、服务等各项资源要素,帮助一批有规模、有质量、有前景的农业产业脱颖而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条,提升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韧性和弹性,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擦亮唱响“中山香农”区域品牌。突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农业品牌建设,既有利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中山农业品牌从全国“千军万马”当中脱颖而出。自2024年“中山香农”品牌成立以来,中山共有80余种产品入选,并活跃于广东省庆祝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展团等活动现场,获得人民网、南方+、羊城晚报等官方媒体超百篇报道。我们要以丰收节等活动为契机,通过官方媒体、自媒体宣传以及增加线上、线下展销店等方式向群众展示“中山香农”区域品牌,并完善品牌产品质量管控与监测制度,为“中山香农”区域品牌进一步奠定良好口碑。
■四是持续开展节约粮食行动。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农业生产背后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与智慧。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紧盯不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粮食节约减损方面,围绕粮食机收、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制定相应措施,通过优化各环节工作效率与运行制度,降低粮食损耗;全民节粮方面,要深化居民健康膳食研究,倡导健康饮食习惯,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行为。将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融入各项行为规范与文明建设工作中,让浪费粮食真正成为“有代价”的不良行为;粮食损失浪费统计方面,要常态化开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统计调查,常态化开展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国有企业食堂等食品浪费统计调查,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食品浪费抽样调查。探索开展家庭及零售环节食品浪费评估,鼓励支持餐饮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外卖食品浪费评估。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