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严重影响着原发疾病的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与经济压力。
近日,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联合重症医学科、伤口护理、营养科、中医科等,开展多学科协作,成功治疗一例84岁高龄重症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展现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救治能力。
■多学科协作
成功破解“4期压力性损伤”难题
近日,84岁的中山患者叶奶奶,因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多重感染,转入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治疗。这些疾病包括多发急性脑梗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下呼吸道感染、中度贫血、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等。
同时,她还患有重度营养不良,长期卧床,在外院带入气管切开接密闭式吸痰器,骶尾部有一处巨大压疮。这个压疮伤口长达10厘米,深可见骨,周围皮肤红肿,伴随着严重感染和异味,感染指标升高,情况危重。
该医院伤口造口小组组长周宝接到会诊申请单,经评估,叶奶奶患有4期压力性损伤,并且已深及骨骼、肌腱或关节囊,伴有广泛组织坏死和潜行腔洞,这也是创面治疗领域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4期压力性损伤的治愈,不仅关乎创面的闭合,更是一场对患者全身状况、医疗技术及护理理念的综合考验。”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郑结成介绍。
面对复杂的创面,市第二人民医院迅速启动MDT团队开展治疗。这个团队涵盖了重症医学、皮肤科医生、伤口治疗师、营养科、中医科的医生,他们为叶奶奶制定了“全身支持与局部处理并重”的阶梯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第一阶段的治疗过程中,医护团队为叶奶奶提供全身支持与彻底清创等治疗工作。
清创后,周宝协助郑结成为叶奶奶用上智能负压治疗仪,通过智能负压治疗技术,持续、均匀地引流渗液,减轻组织水肿,为肉芽生长创造条件。每次查房,治疗团队都会仔细检查敷料密封和引流液性状。
经过第三次负压治疗后,叶奶奶的伤口渗液变清,感染被成功控制住。在ICU等多学科共同努力下,叶奶奶的整体状况持续改善。
面对叶奶奶伤口深处的腔洞,医护人员选用新型敷料,并进行小心填充,为细胞搭建一个“家”。在为叶奶奶治疗过程中,周宝根据患者伤口的情况交替使用含银敷料,有效预防和控制局部感染。
同时,ICU护理团队严格执行“个体化翻身计划”,配合减压床垫,确保叶奶奶的骨突部位不再持续受压。
在接受两个多月的治疗后,叶奶奶的伤口显著缩小,创面从10厘米×13厘米缩小至7厘米×7.5厘米,原本裸露的骨骼已被新鲜肉芽组织覆盖。老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甚至能简单回应医护人员的关心问话。
■近两年已救治近100例难愈性伤口、创面患者
目前叶奶奶的第一阶段治疗已经结束,取得了好效果。医护团队为她的第二阶段治疗继续加强营养支持、开展局部伤口换药等,促进表面伤口愈合。
“谢谢医生和护士,是你们整个团队给了我妈妈新的希望!”医护团队的治疗,得到叶奶奶家属的称赞,他们为治疗团队送来一面写着“妙手除顽疾 医德昭日月”的锦旗。
据介绍,近两年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已救治近100例难愈性伤口、创面患者。
“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复杂难愈性创面诊治领域达到了先进水平,为众多深受压力性损伤困扰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郑结成表示。
本报记者 王帆 通讯员 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