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从重点专科到快速抗抑郁技术全覆盖
“医院精神科跻身省内专科医院前列,靠的是学科带动人才、人才反哺临床的闭环。”蒋廷云介绍,医院以5个重点学科和3个培育专科为支柱,形成覆盖轻症至重症、儿童至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体系。
2024年10月,医院在南朗院区设立快速抑郁治疗中心,引入艾司氯胺酮、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SAINT神经调控等前沿技术,为广大难治性抑郁和伴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提供更专业、高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服务。
作为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探索“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干预模式,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提供全程化诊疗服务和康复管理。
借助中山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的优势,医院开设中医科,开展艾灸、针灸、刮痧、岐黄针、拔罐等特色治疗甚至吸引香港、澳门患者专程前来就诊。
“现在医院还开通了夜间服务,方便白天要上课、上班想来复诊的学生、职工和急症患者就诊,消除就医时间障碍。”蒋廷云表示,医院正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医院向社区、校园、家庭延伸,希望全社会能重视心理健康工作。
■社区防线:
让2.2万名在册患者“零负担”
“1998年我市就启动了‘解锁行动’,是省内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谈及社区精神卫生防治,蒋廷云回忆道,当时通过解救被关锁的精神病患者,确保患者应治尽治,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区防治网络。
如今,全市在册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2万余人,全部得到定期跟踪服务。医院通过口服药物和长效针剂等方式实现稳定管理,防治效果显著。
更值得一提的是费用兜底机制——患者经医保报销后的自付部分由医院全额承担,医院每年投入超300万元,切实解决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减轻社会治理压力。蒋廷云说:“社区和谐幸福了,家庭负担轻了,这就是社会治理的隐性效益。”
中山是广东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危机干预层面,医院自筹加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热线系统,是全省第二个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的城市。
目前全市开通两条心理援助热线,已接听来电5万多通,年均处理100多通高危来电。“心理热线相当于综合医院的ICU,承担着挽救生命的使命。”蒋廷云介绍道,许多有自杀倾向的市民会拨打热线倾诉苦闷,接线员通过稳定情绪、询问住址或家属电话等方式实施干预,必要时联系公安或消防部门根据定位实施挽救,这种“看不见的120”服务成为隐形战线的急救生命线。
■青少年心理:
从厌学干预到“医家校社”闭环管理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厌学现象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厌学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的映射。”蒋廷云指出,家庭矛盾、校园暴力、教养方式不当均为诱因。
2024年,医院在省内率先挂牌成立“拒绝上学(厌学)综合干预中心”,涵盖宣教、科研、干预和康复四大功能,为就诊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实施持续结构化跟进管理,开展复学适应性康复训练,助力孩子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2023年,蒋廷云院长在中山两会上提出“关于提请建立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干预及康复部门联动机制的建议”提案,建议学校、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行专业的闭环管理和治疗,帮助学生尽早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
为适应社会需求,市三院在逸仙湖公园旁设立心理卫生中心(同时挂牌中山市未成年人辅导站),将轻症患者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分场所诊疗,减少病耻感;南朗院区也实行轻症和重症门诊分开,减少互相影响,体现人文关怀。医院还开设儿少病房,实行开放式管理,营造温馨住院氛围,允许家长陪护,减轻患者压抑感。
医院还创新推出心理老师跟诊机制,让学校心理老师参与门诊与查房,学习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心理老师心理疾病识别能力,提升学校的心理干预能力。
“精神科的终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让人回归正常生活。”蒋廷云说道。2024年起,医院与市妇联合作开展了80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掌握帮助孩子重返学校的方法。这些活动受到家庭欢迎,效果显著。2025年,医院与卫健局、教体局联合开展“心理知识五进”活动(心理知识进校园、进厂企、进机关、进社区、进医院),目前已顺利完成100场次宣讲,累计服务市民超2万人次。
本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