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现代化大潮中,西方资本主义一直主导着现代化话语权: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打破了对西方的迷思,明确宣告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尤其是以其“人民性”为底色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宣示对西方现代化的物质主义、霸权主义及两极分化的本性进行了直接否定。“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这是中国引领未来的力量之源,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所决定,为新时代历史性成就所证明,为世界人民所认可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可见“人民”在共产党执政理念上的地位至上性。
■一、人民至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哲理上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目睹了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的血腥、罪恶和自私,那著名的“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批判是最好的注释。他通过对资本和商品的分析看到资产阶级愈加富裕无产阶级愈加贫困。他对无产阶级饱含同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揭露,誓言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必定是“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宗旨和追求,除了人民的利益不会有任何属于党的特殊利益。在政党性质定位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里的“江山”即指政权,即政权属于人民,人民参与政权,政权与人民高度统一,政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的人民属性决定中国共产党不可能、绝不会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他只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属性决定共产党的工作路线必须是群众路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工作目标必须是以人民利益为依归;工作的评判权必须交给人民,共产党只能是“答卷人”,“阅卷权”在人民手上。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坚持政权的民本特色,最早由伟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此开创了对皇权批判的思想源流,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给予高度肯定。作为兼收并蓄了5000年文明的中国共产党,把这一思想精华吸入自己的执政理念是传承文明的历史担当也是创建新型执政党的现实需求。
■二、人民至上,
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上的物质证成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人民至上”作为一种理念必须有物质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把为老百姓办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做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用8年时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致力于让14亿多人口一起迈向现代化。敦厚扎实的数据,可感可见的成绩犹如坚硬的岩石为“人民至上”这一理想灯塔夯实最牢固的基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更是成果的受益者。
“人民至上”作为一种诺言必须取信于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要守住人民的心首先得确知人心所思所向。首先人心“思富”,这几乎是亘古不变的原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要让百姓对社会和国家保持恒定的爱就应该让百姓有足以养家糊口的财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其次人心“思义”,如果说追求资产和财富是人的首要历史活动,那么公平、正义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阶价值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人们必然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迅速把握住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这也是新时代对“人心”的一次历史性准确捕捉,取信于民必守心于民。
■三、人民至上,
为人类文明发展所提供的中国智慧
中国文明曾经是世界四大轴心文明之一,从来都是以“并列”的姿态与其他文明平行,它不是其他文明尤其西方文明的注脚而是与其他轴心文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独立一极。在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平等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人民至上”不论作为一种理念还是实践都已取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比如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施瓦兹认为“中国将‘两山’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发展方式上提供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操作方案”,“这一理念有力引导我们迈向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未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2025年3月发布的《2025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继续全球领先,对未来的整体乐观程度也稳居全球第一。
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政治宣言,而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价值主轴和灵魂所在。它将发展的坐标深深锚定于亿万人民的幸福,从而肯定人民意志,让政权的人民性得到最彻底的彰显,只要有人民的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必将披荆斩棘迎来辉煌未来。
作者供职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