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3版:新闻 新闻列表
~~~——近两年来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近70个家庭迁至中山客家山村桂南,营造“熟人社区”共同育娃
~~~——中山市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长,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1
~~~——一场跨越千里的“光明”接力

 
2025年11 12
乙巳年九月廿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3版 2025年11月12日 新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土地“化零为整” 实现“统管统租”
中山市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长,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1
  眼下,正是中山晚稻收获的时节,广袤的田野一片勃勃生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南朗街道崖口村千亩稻田中,饱满的稻穗裹着浅金与翠绿交织的外衣,首届稻田咖啡文化节也在此拉开帷幕。另一边,三乡镇首个“千亩方”稻田里的顺迎农场里,500多亩晚稻也是金黄一片,鸭子在田里穿梭玩耍,奏响了田园协奏曲。

  站在顺迎农场的阡陌之上,眼前已不再是往日零星散落的“巴掌田”。连片平整的土地向远方延伸,规整的沟渠纵横其间,现代化农机穿梭作业。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是中山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创新构建“管控严守、整治提优、融合增值”三位一体耕保体系,打响“田改”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全市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长;2023-2024年,增长率稳居全省第一,耕地保护改革经验获全省推广。截至目前,中山已划定10.92万亩整治区,制定并实施年度补充耕地计划,恢复耕地2.36万亩。一场关乎土地效能、农业未来与农民增收的深刻变革,正在中山这片热土上坚定地进行着。

  ■全域整治,零散地块“化零为整”

  曾几何时,中山的田野也面临着与全国许多地区相似的困境。土地细碎化,成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绊脚石”。“我家原先那几亩地,分散在四五处地方,大的不过一亩多,小的就像‘豆腐块’。”民众街道新建村村民黄伯坦言,浇水、施肥、收割,样样都费工费时,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成本高,效率低。

  零散的耕地分布,不仅增加了耕作难度和管理成本,更严重阻碍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因此,改变土地“散、乱、小”的格局,提升耕地质量,释放土地潜能,已成为中山农业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田改”,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催生的产物。但对于中山而言,“田改”并非简单的土地合并,而是一项涉及土地整合、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模式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系统工程。

  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三乡镇在“田改”中通过“零散腾挪、连片整合”的模式,推动零散地块、低效农用地连片整治提升,建设适宜耕种的连片优质耕地。三乡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莹介绍,三乡通过优化零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使得零碎耕地图斑数目减少了125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提升19.72%,真正做到了“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

  三乡镇并非孤例。又如,民众街道通过镇属国企中山火炬民众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集体联动,以“到期一批收回一批”“同村土地置换”的方式,逐步实现3900多亩农用地“统租统管”;大涌镇以“小田并大田、多棚合一”为抓手,全面推行“统租统管”模式,实现了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山已恢复耕地2.36万亩,新增“千亩方”3个、“百亩方”34个,连续两年耕地总量增长率全省第一。

  这背后,是中山对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进行统筹优化,系统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全市所有镇街均已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12个镇街已获省批准开展,全市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垦造水田3727亩,有效增加优质的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资源。

  ■全省首创,“送图入村”破解用地迷局

  土地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复杂的土地政策、零散的权属划分,曾是乡村干部谋划发展的“拦路虎”。在这一过程中,中山始于机制创新与政策供给,通过“送图入村”行动、“区域综合统筹型”生态补偿模式、全覆盖“田长制”管理体系等方式,破解乡村用地迷局。

  “要是没有这‘宝贝’,我们差点把公共服务用地当成建设用地用。”南朗街道崖口村党委书记谭锦鹍的办公桌上,放着《南朗街道崖口村土地利用图》和《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用地指南图解》(以下简称“一图一册”)等资料。作为“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崖口村依托连片稻田发展农文旅产业,原本计划在3块建设用地上建设高端民宿和停车场,却在拿到“一图一册”后发现用地性质不符。

  “图上清楚标注,拟建停车场的土地是公用设施用地,只能建消防、污水处理等配套;想建民宿的则是公共服务用地。”谭锦鹍说,在市自然资源局指导下,村里调整规划,108亩公用设施用地改建成3条总长7.5公里的农路,解决游客与村民“争道”压力;26亩公共服务用地借助“点状供地”政策,推动高端民宿项目。如今,崖口天蓝色观光栈道等基础配套已完成,玻璃房轻餐饮配套即将投用,每到节假日,村内游人如织。

  2023年,中山在全省首创“送图入村”行动,向全市涉及耕地的258个村发放“耕地保护一张图”。这套由市自然资源局研发的“一图一册”,也成为中山“田改”破解基层用地难题的创新举措。市自然资源局通过整合土地现状、规划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源,开发村级自动出图模块,实现土地信息“立等可取”和实时更新;《用地指南图解》则将“进出平衡”“点状供地”等复杂政策转化为图表化要点,让村干部看得懂、用得上。

  “田改”从来都不是一阵风,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为此,中山印发了《中山市耕地集中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中山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3—2035年)》,以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集中”为目标,统筹各类耕地恢复潜力资源,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10.92万亩。此外,还通过“田长制”“田券”等制度,建立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区域资源互补。

  为了切实提升镇村和农民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让保护耕地“不吃亏”。市、镇两级财政还共同安排资金落实对承担保护任务者的纵向补偿,同时开展生态受益镇街和保护镇街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搭建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统筹型”生态补偿模式。同时,出台《中山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实施办法》,提高普惠性补偿标准,建立激励性补偿机制,奖励耕地保护成效突出的镇街。2022年以来,全市已下达耕地生态补偿资金1.86亿元。

  ■沃野千里,稻花香里说“丰年”

  11月的中山,金浪翻滚,广袤的田野上,机声隆隆,晚稻大面积成熟开镰,金黄的稻田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乡镇顺迎农场的500多亩连片稻田里,投放的鸭苗,实现“鸭稻共生”生态种植。“鸭子除虫、堆肥,减少农药使用,一亩田鸭子还能增收4000元。”农场管理人郑杰雄介绍,相邻的40亩稻田采用“稻鳖共生”模式,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产出。此外,农场特意种植香根草生态除虫,修建1.2亩莲藕池作生态净化池,让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而在民众街道的利生围片区,2600多亩连片稻田中,1200多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民众经开公司副总经理饶波介绍,他们将河涌与鱼塘的底泥晾晒加工成“肥泥”还田,既实现资源化利用,又滋养了土地。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推广水稻密植技术,稻田亩产从承包初期的500斤提升至700多斤,部分地块突破1200斤。

  丰收的田野,不仅是物质的粮仓,更是三产融合发展新篇章。将耕地保护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不仅能推动耕地高效保护利用,还能实现产业升级与富民强村共赢。

  一组数据也足以证明,2024年,中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9元,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1,连续11年保持全省最小。三乡镇、民众街道等试点区域,村集体收入均实现增长。如顺迎农场通过规模经营和生态养殖,年收入达到400多万元,远超之前的多个小田,提供较高的土地租金;塘敢村打造仙萝田园文旅综合体,打响“塘敢萝卜”区域品牌,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研学旅游,该村游客量两年增长212%,带动了乡村游、研学游、亲子游、农耕体验游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

  夕阳西下,中山的田野被染成金黄。从空中俯瞰,规整的田块、纵横的道路、完善的沟渠,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的壮美画卷。“田改”改变的不仅是土地形态,更是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山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整出了良田美景,护住了发展根基,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统筹/吴森林 隋胜伟

  采写/本报记者 陈雪琴

  摄影/本报记者 缪晓剑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