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以全会精神为引领拓宽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

 
2025年11 18
乙巳年九月廿九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18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厚植社区教育根基 繁荣文化产业生态
——以全会精神为引领拓宽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
  颜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广东省中山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制造业强市的产业优势,在推进社区教育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方面具有独特基础。以全会精神为引领,立足中山实际探索文化赋能基层发展的路径,既是落实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诠释。

  ■一、锚定全会精神坐标,把握基层文化建设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这要求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坚守人民立场、激活文化基因、创新传播路径。社区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是培育文明素养、凝聚社区共识的关键载体;文化产业生态作为文化活力的“动力引擎”,是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增强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实践主体。

  对于中山而言,全会精神的践行需紧扣三大维度:一是以文化传承为根基,深挖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民俗、非遗技艺等本土资源,让历史文化在社区教育中活起来;二是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依托灯饰、红木、休闲服饰等传统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三是以全民参与为目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治理格局,让群众从文化享受者转变为文化创造者,真正打通文明传播的“末梢神经”。

  ■二、厚植社区教育根基,构建文明传播的基层阵地

  社区教育是拓宽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工程,唯有夯实阵地建设、创新内容供给,才能让文化滋养直达基层。中山市立足城乡社区实际,以多样化举措推动社区教育提质增效,为文明传播筑牢根基。

  一是阵地建设精准化,打造“15分钟文化教育圈”。依托“百千万工程”契机,中山推动社区教育阵地全域覆盖与功能升级。在城区,孙文西路步行街、从善坊等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性修缮,既恢复历史风貌,又拓展为集文化展示、技能培训、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公共教育空间,居民在漫步古街中就能感受香山文化底蕴;在乡村,借助大湾区建设机遇,整合村级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资源,将粤语推广、本土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育服务,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烟洲社区创新打造“中医药文化圈”,通过空中百草园、主题墙绘等载体,让中医养生理念走进居民生活,实现环境提质与教育赋能的双重成效。这些阵地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中山社区教育的全域网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教育服务。

  二是内容供给多元化,契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中山开放大学坚持“群众点单、社区接单、部门派单”的供给模式,由社区收集居民意愿,教育内容从“单向输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成立香山社区学院,“送教进社区”,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设艺术修养、体育健康、数字智能、语言文化等特色课程,让青少年感受文化艺术的滋养,为青年人业余生活丰富添彩,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打造“家门口的大学”,中山开放大学主动走出校园,与多个街道、社区、群团组织,以及社会机构展开合作,探索共建“学习中心”,将课程直接送到居民家门口,打通终身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这种“量身定制”的教育内容,既满足了群众个性化需求,又让文明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扎根生长。

  ■三、深化协同发展路径,打通文明传播“最后一公里”

  社区教育与文化产业并非孤立存在,唯有推动二者深度协同、双向赋能,才能形成文明传播的合力,真正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中山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构建起“教育筑基、产业赋能、传播增效”的良性循环。

  第一,构建“教育+产业”联动机制。推动社区教育与文化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社区教育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开设文创设计、技能培训等课程,为文化产业培育本土人才;文化企业将生产车间、文创园区变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让居民近距离感受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的魅力。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既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力,又为社区教育提供实践载体,实现双向共赢。

  第二,创新数字化传播载体。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中山推动社区教育与文化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展示社区教育成果、文创产品故事,让香山文化通过数字化方式广泛传播;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将非遗技艺、政策宣讲等内容搬上云端,打破时空限制,让文明传播更具灵活性与覆盖面。数字化手段不仅拓宽了传播渠道,更增强了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文明理念直达年轻群体。

  第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文明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中山通过搭建展示舞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支持社区居民组建文艺团体,自编自导反映身边事的文艺作品,让“身边人演身边事”,增强文明传播的亲和力;扶持本土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开展创作实践,让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文化参与者、传播者。

  ■四、结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山市以全会精神为引领,通过厚植社区教育根基、繁荣文化产业生态,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传播之路。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到社区教育阵地的全域覆盖,从产业联动,到创新载体,再到全民参与,中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文化建设既扎根历史底蕴,又贴合时代需求;既服务本地群众,又面向广阔市场。

  展望未来,中山市需继续深化社区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阵地建设、创新内容供给、健全治理机制,让社区教育更具活力、文化产业更具竞争力、文明传播更具穿透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拓宽文明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让文化之花在中山大地处处绽放,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中山力量,让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供职于中山开放大学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