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2版:要闻 新闻列表
~~~——
~~~——联合光电以光学技术打底跨界,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已服务全国二十余家大型医院
~~~——中山与六盘水建立技术协作长效机制
~~~——坦洲镇农文旅融合绘就美丽新画卷
~~~——

 
2025年11 24
乙巳年十月初五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2版 2025年11月24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千里同心攻技术“山水”携手兴产业
中山与六盘水建立技术协作长效机制
  11月的贵州六盘水六枝特区,贵州问候自然荞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460万元中山东西部协作资金让“凉都农特产”插上科技翅膀。从生产线升级到专家驻点攻关,从单项技术帮扶到长效机制构建,中山跨越1200公里,以科技为笔,在六盘水的产业沃土上书写协作共赢篇章,让“山”的优势与“海”的力量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460万协作资金激活产业效能

  11月13日,记者走进六枝特区贵州问候自然荞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时,20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里,一条高科技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褐黄色的荞麦粉经自动拌料、精准成型、智能分切,再到无菌内包,全程无需人工值守,仅需三名工人在末端负责包装工序。“这条生产线9月刚投产,原本计划明年完成的升级,靠中山的协作资金提前落地了!”企业负责人介绍。

  这条总投资460万元的生产线,全部源自中山东西部协作债权资金,涵盖油炸熟化、制胚、醒发等车间的技术改造。投产以来,荞麦沙琪玛、小麻花等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3倍,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不仅带动30名当地农村妇女稳定就业,每年还能以3%的分红为村集体增收13.8万元。如今,这些带着乌蒙山气息的健康食品,正通过物流源源不断运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两地协作的“味觉纽带”。

  ■三月攻坚留下“带不走的技术”

  “人回了中山,心还在六盘水的田间地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和蓉的办公桌上,至今摆着六盘水刺梨产业的技术攻关台账。2025年7月,受中山市科技局委托,她赴六盘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科技帮扶,这段经历让她与“凉都三宝”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六盘水,郭和蓉便马不停蹄走访刺梨种植基地与加工企业。在水城县营盘乡的刺梨园,她发现品种单一、管理粗放导致鲜果品质参差不齐;在加工车间,简单的榨汁工艺让刺梨原汁大量积压,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问题突出……针对这些痛点,她牵头组建跨区域课题组,联合贵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等科研力量,聚焦刺梨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和果渣资源化利用三大方向开展攻关。

  三个月里,郭和蓉不仅指导企业开展刺梨渣饲料研发,解决生猪养殖与牛羊越冬草料短缺难题,还推动成立黔粤协作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覆盖种植户300余人。离开前,她牵头申报的六盘水市科技项目成功获批,构建的刺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已开始种质资源收集。“现在每周都要和当地科研人员开视频会议,新品种选育不能断档。”郭和蓉说。

  ■山水携手筑牢发展根基

  科技帮扶绝非“一阵风”,而是中山与六盘水跨越千里的持续牵手。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中山市科技局多次组团赴六盘水调研,搭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长效协作机制。两地不仅签订科技领域创新合作协议,共享“科技成果超市”资源,更在产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联动。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钟国强介绍,针对六盘水特色产业需求,中山已选派30余名农业专家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9个、团体标准8个,其中《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备案的市级地方标准体系。通过“科技特派员+科研院所+企业”模式,中山助力六盘水建成高标准猕猴桃“吨产园”6万亩、刺梨“千斤园”26.8万亩,推动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转型。

  如今,两地协作的触角不断延伸:中山帮助六盘水59家企业入驻“832平台”,组织农特产品参加广交会等大型展会;两地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太空育种”刺梨扩繁等技术攻关;“粤菜师傅”“贵州绣娘”等技能培训让劳务协作更具含金量。本报记者 卢兴江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