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7 03 甲辰年五月廿八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踏一方水土 忆一抹乡愁

作者:王蔚然 时间:2022-10-17 15:48:04

9月的中山,天气一如往常般燥热,在所有人都窝在屋子里不出门的时候,三乡镇白石村91岁村民李成光却穿戴整齐,顶着烈日,奔走在白石村的各个角落。他满头大汗,脸颊泛红,却回头微笑着告诉我:“还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样子,我带你看看。”而自此之后,我的记忆里,也常常出现这一幕。那是他的故乡,是无数革命烈士挥洒热血的地方,我迫不及待想要走近。

碉楼掩映的红色印记

“我都91岁了,村里很多人的名字我都记不大清楚,但倘若你问我,这里有多少座碉楼,都在什么地方,我一定了然于胸。”走访那天,李成光带着我,将整个白石村的23座碉楼走了个遍。


白石村碉楼群。(摄影|缪晓剑)


“妈坑”水库。(摄影|缪晓剑)

“你别看我们是个面积只有16.3平方公里的小村落,但这里是整个三乡镇现存碉楼最多的地方。”“在白石防御战中,珠江纵队的一支部队也正是借助这些碉楼防守并拖延时间,与增援民兵一起击败日伪军。”他一句一顿,言语里满是自豪。

1943年,年仅12岁的李成光从香港逃难回白石,自此就再也没离开这里。79年来,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当然,也包括这里发生的故事——白石防御战。

那是1945年2月,活动在五桂山区的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的两个中队,在周伯明和欧初的带领下,给予了盘踞在白石三溪、神湾两地的日伪军沉重打击。之后,部队于当月27日转移到白石村进行休整。由于接连遭受打击,日伪军恼羞成怒,在得知珠纵一支队驻扎于白石村后,立即出动步兵一个中队100多人、炮兵一个中队80人,并纠结伪军200余人,连夜向白石村进发。

翌日凌晨,第一支队哨兵发现日伪军后立即鸣枪报警。周伯明、欧初听到枪声后,冷静地分析了敌情,决定以班为战斗单位迅速组织防御。他们指挥战士们分别占领村内碉楼,并专门加强了村口碉楼的战斗力,扼守进村要道的入口,占据有利地形展开积极防御。另外,周伯明又派一个轻机枪班占领村南的山头,主力隐蔽在村南后边的荔枝园中迎击来犯之敌。

天刚亮,日伪军便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向白石村发起进攻。其中,日军在白石对面布置3门炮专打碉楼,但这种炮破坏力有限,十多座较好的碉楼只是破了几个小窟窿而已。守村部队则利用碉楼作掩护,用3挺机枪和步枪坚守阵地,使日伪军无法进入村庄。

当天下午4时左右,日军打光了所有炮弹,加上大量人员伤亡、斗志锐减,伪军更是溃不成军。我方增援部队赶到,周伯明抓住时机,立即部署反攻。日、伪军不敌,夺路北逃。这就是白石防御战。

此次战役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及附近地区赢得了四个多月的安宁,而这些充满红色传奇色彩的碉楼,也成为了白石村村民口中津津乐道的“英雄碉楼”。每个来这里的游客,都能在碉楼斑驳的外表、满是锈迹的窗口和乌黑的射击孔中,感受到抗日英雄们的丰功伟绩。

村巷连接的思乡之情

“山水田园人所往,无奈国穷须思变,西学东渐催人奋,白石游子建碉楼。”

据《白石村民俗文化读本》记载,白石碉楼大多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金山客在异乡淘金的年代正值盗匪猖獗的乱世,为了防止土匪们的“明枪火”,“金山客”便回乡斥资在自家祖屋旁建造起高大坚固、易守难攻的碉楼。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步入鲐背之年的李成光更是少有的长寿,“年纪这么大,不愁吃不愁穿,我生活当然开心,但我还是很害怕,记忆渐渐模糊,我会忘记这条村。”为了留住心里的白石,留住儿时的回忆,李成光每天都会在白石村里走上几圈,看看熟悉的碉楼,再和村民纳凉闲聊。

就连白石村村民小组长古金文,也跟记者笑称他时常会向散步晃悠的李成光请教关于碉楼的故事,“因为关于这个村,光叔真的比我熟悉太多”。

2020年的某一天,李成光一如往常在村子里漫步,突然,一个70多岁的老人伸手拦住了他的去路。“光叔,你还记得我吗,我是阿强。”李成光抬头,一脸茫然,“嗯,谁是阿强?”原来,阿强是村民李叔的儿子,李叔常年在外居住,已经90多岁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乡看看碉楼还在不在,但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出不了远门,所以看碉楼的重担就交到了阿强身上。

“光叔,我就回来替我父亲看看碉楼还在不在?”

“嗯,还在,和以前一样,我们一起去看看。”

阳光映照下,两位老人互相搀扶,望着碉楼出了神。

文化引领的代代传承

在白石村红色讲解员阿伟眼中,李成光是村里的“擎天一柱”,他了解熟悉村里的文化,并不吝啬于分享。“跟着光叔,我学到了很多。”阿伟告诉记者,儿时的他在白石村里读书,那时并不知道这些破旧且黑黢黢的碉楼有什么意义,只觉得空洞和害怕,而后长大参加工作、当上了红色讲解员,这才在一次次带人参观和学习中不断明白,这里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们在村里绕呀绕,最终见到了孕育特色美食三乡濑粉的“妈坑”水库。据阿伟说,这条绕经白石村天后庙和观音庙的“妈坑”溪水清冽甜美,是早年三乡村民的主要生活水源,由于“妈坑”溪水水质好,以此制作出的濑粉口感爽滑,味道可口,深受村人喜爱,后声名远扬,作坊渐渐扩展到三乡整个区域,遂有“三乡濑粉”的名号。

尝一口美食,逛一处风景。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白石村,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学习教育。而为了能让游客深刻了解红色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赓续红色基因,白石村也在积极挖掘、整合本村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将全村所有的碉楼进行摸底、修复完善,还对始建于1974年的白石环人民会堂进行修复改造。当著名的“白石防御战”从书本“搬进了”人民会堂,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这里听故事、学知识,留下自己与白石村的“专属记忆”。


夕阳下的石板路。(摄影|缪晓剑)


91岁的李成光老人是白石村对村史最为了解的人之一。(摄影|缪晓剑)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