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8 08 乙巳年闰六月十五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中山少年非遗传承进行时

作者:谭桂华 时间:2025-08-04 10:40:45

今年614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可喜的是,非遗已不只在这一天被人们看见。乡村工坊里,旅游路线中,传统节日时,甚至居家生活中,各项非遗都成为人们了解过去、丰富文化生活的上选。

中山市向来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尤其注重儿童青少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中山咸水歌的悠扬传唱,到小榄菊花会的盛大绽放,从醉龙舞的灵动跳跃,到崖口飘色的精妙绝伦,这些承载着香山文化精髓的非遗项目中,都活跃着广大儿童青少年的身影。他们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成为非遗延续与发展的希望。

把非遗传承作为青少年教育常态

525日—617日,香山拾遗——中山市“非遗”项目中小学生成果展览在中山市文化馆举办。广大师生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大涌红木雕刀下流淌几何美学,黄圃腊味里蕴藏节气智慧,龙舟竞渡中演绎流体力学,长舟醉龙化作纸艺吉象……中山“非遗”如老树著新花,传统与创新在校园里合鸣交响。

在中山,儿童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呈现出积极且多样的态势,不少学校成为非遗传承的前沿阵地。据了解,有关部门将非遗活动融入在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和劳动课中,不少学校通过学科渗透或设专课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每星期不少于1课时(或每天10分钟)。

石岐张溪郑二小学依托深厚的龙狮文化底蕴,组建了“龙腾鼓韵”表演队,将张溪金龙舞与威风锣鼓创新结合。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刻苦训练,从初学时的青涩逐步成长,在各类舞台上大放异彩,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音乐节中荣获现场展演展示奖,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山非遗的魅力与少年的风华。

西区烟洲小学开展“鹤舞蹁跹 皮影遗萃”特色校本课程。课程以沙溪鹤舞和皮影戏为载体,让学生走进沙溪鹤馆,寻访鹤舞传承人,再回到课堂绘制鹤舞皮影图,设计舞台,创编剧本,最后组队表演,全程一气呵成。老师在作课程总结时表示,该课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鹤舞”与“皮影”双非遗,实现了从文化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也实现了传统技艺与传承创新的结合。

此外,各类研学活动也让儿童青少年沉浸式体验非遗。每到节假日,孩子们在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工艺体验馆亲手体验杏仁饼制作,从揉面团、压模到脱模,充满好奇与兴奋;在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他们近距离观察古代酿造器具,体验“打酱油”“挑酱油”的乐趣,真切感受本土非遗的魅力。

文化需要流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总会如河流般不断向前,历尽千帆,更新自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手艺将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延续其千年传奇?走近儿童青少年,从娃娃抓起,或许是一条有效路径。

激活校园文化的“非遗基因”

据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山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已达102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0项、市级76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06人,建成非遗传承基地65个、非遗展示馆7个,非遗主题香山书房1个,实现了非遗项目在全市23个镇街全覆盖。

已建成的这些非遗传承基地或展示馆,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校园、社区等,它们既是展示的空间或平台,也是培育发展的重要阵地。例如,东区水云轩小学就是起湾金龙项目的传承基地。该校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构建非遗教育闭环,让岭南彩扎技艺在校园焕发生机。沙溪镇圣狮小学自2014年起将省级非遗“沙溪四月八”项目纳入校园教育体系,形成“非遗+课程”特色模式,并融入多学科教学。每年“沙溪四月八”,该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巡游和表演。

众多传承基地和展示空间的建成,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打破教育局限、促进社会共建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意义。一方面,这些“物质”条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演、教学、存储的物理空间,为非遗注入年轻血液,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这种教育“端口”的前置,让非遗在青少年中“扎根”,激活了校园文化的“特色基因”,有利于培养具有文化根脉的“完整的人”。

在非遗的厚土中,一批初长成的少年“非遗人”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传承重任,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着独特的青春篇章。走进他们的故事,一起感受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命力。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