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低重心,出拳!”夏天的一个寻常周末,在中山市横栏镇五沙村武术馆内,12岁的双胞胎兄弟吴君灏、吴宇灏正随着师傅黄开胜中气十足的指令演练蔡李佛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拳脚交错间,汗水顺着下颌滴落,却掩不住眉眼间的专注与坚毅——这对从7岁便与蔡李佛拳结缘的少年,早已将这套非遗拳法融入成长脉络。
“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横栏五沙作为岭南拳术重要流派——蔡李佛拳在中山的核心传播地,自1941年六邑振武武术分会在此设立以来,蔡李佛拳便在五沙村乃至横栏镇广泛传播,一度呈现“全民习武”的盛况。黄开胜是市级非遗“横栏五沙蔡李佛拳”的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坚持开办公益武术培训班,带领学员征战各类传统武术赛事。
2019年,君灏、宇灏兄弟俩在妈妈的鼓励下报名进入黄开胜的公益武术班学拳。妈妈李润琼笑言兄弟俩比较“社恐”,学拳的本意是来拓宽“朋友圈”,让孩子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自信。
“第一次看到师傅练拳时,觉得很威风,动作特别酷!”回忆起6年前那个夏日,弟弟宇灏的眼里闪着光。尽管家距五沙村武术馆有7公里远,李润琼仍坚持每周五晚、周六上午驱车送兄弟俩去训练,风雨无阻。
兄弟俩练习双人棍法,动作娴熟、身法自然、配合默契。
在师傅黄开胜看来,君灏、宇灏的身高体型差不多,手脚协调、行动利索,而且乖巧听话有悟性,都是练武的好苗子。然而万事开头难。“学基本功扎马步时腿抖得像筛子,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戴眼镜的哥哥君灏坦言,最初的一个月里,弟弟曾偷偷抹泪,自己也萌生过退意。但师傅的一番话点醒了他们:“习武就像种树,根扎不稳,枝叶怎么茂盛?”师傅总是手把手帮忙纠正动作,还专门为兄弟俩编创双人对练套路,在训练陷入疲惫时以趣味互动化解枯燥……如此种种,不善言辞的兄弟俩看在眼里、记在心底,更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默默回应。
“一开始只觉得打拳耍棍很帅,后来明白每招每式都有讲究,要思考、要沉淀、要用心去练,绝非花拳绣腿。”弟弟宇灏摩挲着手中的短棍,棍身因长期握持而温润。一旁的黄开胜欣慰地说:“他们学拳已经‘上了轨道’,对练的时候配合得相当默契。”
“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奇功自见。”如今,兄弟俩不仅熟练掌握蔡李佛拳的拳法、刀法、棍法,还逐渐在广东省的各大传统武术比赛中崭露头角:2020年参加江门市传统武术公开赛,荣获“集体儿童组”金奖;2022年再次参赛,斩获二等奖;2023年参加全民健身暨广东省“奥体杯”武术精英邀请赛,再获金奖。
2020年江门市传统武术公开赛上,首次参赛的兄弟俩攥着汗湿的拳谱,在后台互相打气:“别紧张,就当是在家练套路。”两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嘴角扬起笑意。当双人棍法完成最后一个定势时,台下爆发的掌声让他们眼眶发烫——最终,这个稚嫩的组合捧回了金奖。“奖牌不是终点,是师傅说的‘入门券’。”君灏认真说道。
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在一招一式的练习中,君灏、宇灏不仅强健了体魄、掌握了防身技能,更将蔡李佛祖师训铭记于心:“尊师重教,团结守法;藏之于心,以德为本;现之于身,传之于善;谨记为之,以善待人。”
“有次在学校表演,同学们感叹‘原来非遗这么有意思’,我们就想带他们来武术馆看看。其实非遗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蔡李佛拳不是老古董,是能让人变勇敢、变快乐的‘武林秘籍’。”君灏、宇灏青涩的语气里透着自豪,他们的愿望简单而纯粹。
从最初的强身健体,到逐渐热爱并萌生传承使命感,君灏、宇灏在学蔡李佛拳的过程中增加了人生的厚度,也深刻体悟到非遗的魅力。曾经陌生的“非遗”二字,如今已化作他们眼中的光、手中的棍、心中的志。他们,在传承蔡李佛拳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师父黄开胜耐心纠正吴宇灏的出拳姿势。
蔡李佛器械以棍枪、刀术居多,图为君灏、宇灏兄弟俩自信展示耍大刀的功夫,动作利落干脆。
吴君灏(左四)、吴宇灏(左三)两兄弟与师傅(左五)及五沙村武术馆的师兄、师弟们在一起。
黄开胜正教导君灏(左二)、宇灏(左三)兄弟俩学习一套新刀法。
摄影|缪晓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