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论丛 新闻列表
~~~——
~~~——
~~~——
~~~——

 
2025年11 03
乙巳年九月十四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03日 论丛 扩展 收缩 默认

推动中山民生福祉向更高品质跨越
  周琭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制定“十五五”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重要论述,为各地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中山而言,全会精神既是破解民生领域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也是推动民生福祉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跨越的行动指南。作为珠江口西岸重要城市,中山始终将民生工作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四五”期间已在教育、医疗、社保、人居环境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更需以全会精神为引领,锚定民生痛点、难点、堵点,持续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全体市民。

  一、深悟全会精神内核,把握民生福祉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阐释了“民生与高质量发展”“民生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明确提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求通过加强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精神内涵来看,全会对民生工作的部署呈现三大鲜明特征: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核心目标,强调民生保障既要“兜底线”,更要“提品质”,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回应“好不好”的期待,同时明确“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等新要求;二是注重民生领域的系统性推进,提出统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民生工作“碎片化”,推动民生服务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三是突出民生与发展的协同性,要求将民生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相结合,通过民生保障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激发内需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对中山而言,全会精神的落地实践具有特殊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民生发展的中山经验,如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更需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将民生工作与“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绿美中山”等战略深度融合。既要通过民生保障稳定劳动力供给、激发消费潜力,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也要通过城乡民生资源均衡配置,破解“镇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要通过生态民生建设,践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部署,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让民生福祉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二、立足中山实践根基,总结民生福祉建设成效

  “十四五”期间,中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深耕细作,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文化体育等领域实现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教育领域以集团化办学打破城乡资源壁垒,扩大学位供给,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益,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医疗领域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降低群众就医成本,防范因病致贫风险。二是社会保障兜底能力不断增强。就业方面探索生育友好型就业模式,搭建便捷服务平台助力重点群体就业;社会救助标准适度提高,创新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救助效率;住房保障聚焦困难家庭,推进危房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养老服务新增星级机构,构建老年助餐网络,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三是人居环境实现蝶变升级。借“百千万工程”推进农村农房改造,实现涉农村居美丽宜居全覆盖;加速补齐基建短板,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供水管网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空间。四是文化体育与基层治理协同发展。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打造公共文化品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惠及群众,“村BA”基层体育赛事激发全民热情;构建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三、锚定全会部署要求,谋划民生福祉升级路径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山要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制度完善、精准供给、改革创新三大方向,推动民生福祉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是以制度协同破痛点,落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破部门壁垒,教育领域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优化职教对接产业,医疗领域深化紧密型医联体、推进“互联网+医疗”,社保领域探索“就业-社保-救助”联动,同时对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体系。二是以城乡融合补短板,践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借“百千万工程”推动民生资源向农村倾斜,升级农村基建实现城乡同标运维,建乡镇养老与文化中心,依托乡村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助力农民增收。三是以数字赋能提效能,呼应“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推进民生事项一网通办,建智慧养老平台,搭居民议事小程序,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民生服务智能化水平。四是以生态优先厚底色,贯彻“建设美丽中国”部署。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生态廊道与口袋公园,推动“生态+民生”融合发展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同时落实“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保障群众住房需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山既有“十四五”期间积累的坚实基础,更有“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未来,只要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以制度创新破解民生难题,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待,就一定能书写出民生福祉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中山新篇章,让珠江口西岸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作者供职于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