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校园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大数据、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日趋错综复杂。中山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毗邻港澳,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处”,中山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不能掉以轻心。中山市高校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构建数智赋能、精准施策、机制创新、多维联动的舆情风险防控体系,塑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
■思政引领“精准化”
精准把握航向,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精准对接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数字化改革,推进思政、党建、教学、学工、心理等各类平台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打造学校大数据中心,精准描绘新时代学生“画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精准创新育人,根据学情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坚持线上线下一体、虚实课堂融合,综合运用情景设置、资源匹配、网络交互等手段赋能精准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
■阵地建设“规范化”
常态化推进阵地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日常管理,把好入口关、过程关和责任关。统筹校园网媒、掌媒、视媒和纸媒,建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线上同线下联通,校、院、社会三级联动的校园融媒体、新媒体矩阵,打造舆论宣传“共同体”,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扩大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坚持“内容为王”,聚焦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精心策划选题,形成定位差异化、栏目特色化。借助数字技术,创作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融媒体作品,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活起来”“火起来”;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风险预警“数智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带来虚假信息泛滥、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等问题,给网络舆论环境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海量的舆情信息,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化舆情风险识别预警平台,以实现对网络舆情动态的全天候、全覆盖监测预警,对舆情演变路径、发酵扩散、趋势走向、预期后果等进行快速研判,推动舆情防控工作由“经验型”“粗放式”向精准化、智慧化、高效化发展。
■协同治理“高效化”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今网络舆情趋向于多源多链扩散传播,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学校为主,媒体、意见领袖、学生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舆情治理共同体。要制定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构建“信息共享—决策共振—高效协同”的应急流程,形成“监测—识别—处置—引导—复盘”的工作闭环,切实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
■队伍建设“专业化”
着力加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宣传网信干部、网络评论员、网络信息员等在内的舆情工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聚焦队伍配备、核心能力提升、发展支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坚持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正面宣传。加强专题培训和实战演练,让工作队伍学网懂网用网,增强“数治”思维,练就过硬本领。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