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6版:专题 新闻列表
~~~——
~~~——
~~~——
~~~——

 
2024年10 23
甲辰年九月廿一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6版 2024年10月23日 专题 扩展 收缩 默认

王大中丞祠:
勤政为民“好官”精神的传承
王大中丞祠。
  文物名片

  王大中丞祠为三开间三进布局,坐北向南,面阔11.82米,进深32.96米。主体为砖木结构,砖砌清水外墙。门额匾阳刻“王大中丞祠”,两侧阴刻对联“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旗常”。前堂大门两侧设塾台。墀头砖雕精美。檐板刻花鸟草木、人物故事。堂内木构梁架,雕花驼墩,有装饰性斗拱。天井两侧各设有一卷棚顶廊房。三堂均为硬山顶,两面坡,正、垂脊,前后都为博古脊,辘筒灰瓦覆顶,绿琉璃瓦剪边。

  王大中丞祠是为纪念清朝初年广东巡抚王来任所建。反映了清代禁海令、迁海令颁布实施的历史实际。2014年12月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村就在巡抚庙边上,小时候,在门口玩耍,听老人讲这座‘大房子’是为了纪念好官王来任;长大后,每天上学、上班都要经过它,也对好官的故事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我退休了,因为热爱,来这里做了一名义务‘看门人’。”黄泰昌口中的“巡抚庙”就是坐落于西乡真理街和巡抚街交界处的“王大中丞祠”,这位1949年出生于西乡河西村沙头坊的老人对“好官”王来任的故事和祠内一砖一瓦的变迁如数家珍。

  早晨六点,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黄泰昌推开王大中丞祠厚重的大门,在中心区域“明镜高悬”的牌匾下,他看到对联“为民官,为民仆,鞠躬尽瘁;分国喜,分国忧,沥胆披肝。”这与门口的“巡粤表孤忠耿耿丹心奏牍两章昭史册;抚民留善政元元赤子讴思万载仰旂常”相映成趣,写尽了西乡人民对王来任的感激之情。

  这位清康熙年间的广东巡抚做了什么让西乡人民感念至今呢?“40后”黄泰昌和“90后”西乡本土文史研究者徐浩浩都从小就听父辈们说王来任的故事: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海与迁界政策,一度让沿海百姓流离失所。清康熙四年(1665年),王来任担任广东巡抚,巡视新安时,他看到渔盐场荒废、田园破败,村落十室九空,非常同情迁民遭遇,多次疏奏,要求整肃强征暴敛、诬民为盗、妄杀良民等行为,并请求减免税赋。康熙七年,王来任因同情迁民、执行迁海政策不力被诬陷罢官,病倒不起,临终前不忘新安百姓,冒死上疏《展界复乡疏》,奏请朝廷准许迁民回乡复业,建言“将原迁之界悉驰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朝廷纳谏,下诏“令稍展界”,新安县(现深圳、香港地区)、东莞县成为最先复界的区域之一。迁民回归,家园得以重建,后来也吸引了许多客家族群迁入。而王来任却因操劳过度,不幸病逝。百姓感恩他是一名为民好官,捐款修建了这座“巡抚庙”。

  王大中丞祠始建于乾隆年间,见证了30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近代以来曾被用于办学校、幼儿园、区公所、仓库、粮库、加工厂等。如今,其历史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升级改造为“一中心两基地”,即王大中丞纪念中心、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勤政为民教育基地。王大中丞祠内展陈共分为五个篇章:“海上风云·海盗倭夷屡侵扰”“反清复明·陈文豹西乡举旗”“禁海迁界·沿海人民遭祸殃”“展界复乡·王来任死而后已”“饮水思源·西乡人知恩图报”。展陈文物主要为与清代有关的衣物、兵器等。

  “来参观的人不少,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有本地人,有租住在附近的人,也有特意寻来的游客。”黄泰昌说,王来任巡抚的付出与当今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如出一辙,当古建筑焕发出新活力,吸引了许多像徐浩浩一样的年轻人,“好官”勤政为民的精神也得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