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戍文昌阁是深圳地区塔阁建筑类型的代表作,高三层12米,基座由花岗岩条石砌筑,阁身青砖垒砌;每层之间均砌成莲花托或大牙砖出檐,上又砌琉璃麒麟,周围浮雕花草、树木、人物等,工艺技术很高;每层有楼板和门洞,可供登临。1984年9月,文昌阁被列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固戍文昌阁是深圳地区塔阁建筑类型的代表作,高三层12米,基座由花岗岩条石砌筑,阁身青砖垒砌;每层之间均砌成莲花托或大牙砖出檐,上又砌琉璃麒麟,周围浮雕花草、树木、人物等,工艺技术很高;每层有楼板和门洞,可供登临。1984年9月,文昌阁被列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文昌阁的传说有多种。据固戍社区居民介绍,其一,元末明初固戍姜氏开基祖六兄弟从山东禾州县来到固戍,老大姜佑文兴建文塔(即文昌阁)镇邪,“文”即姜佑文之“文”,“昌”即子孙昌盛之意;其二,仙人下凡固戍,手执一丈多长的毛笔书写“联登凤阁”“更上一层”“会极”三条横幅,写完留下毛笔,也就是文昌阁原阁楼顶立的木制毛笔“文笔”,乾隆年间失火被焚;其三,自幼得到乡亲接济和抚养的孤儿姜其锡7岁时跟随云游和尚浪迹天涯,学得一身本领,70岁回乡眼见家乡人烟稀少,感到奇怪,乡亲告诉他,许多人离开固戍就不再回来了。姜其锡于是登上固戍最高的山,瞭望地形后回村告诉乡亲们,固戍是一个牛头形地带,牛头经常甩动,住在牛头上的人便觉得居住不安宁,于是留不住人。如果在牛头中间打一根桩,将牛头拴住,不让它甩头,就能稳定,稳定才能有人气。于是,固戍村民建起文昌阁,该阁就像姜其锡说的拴住牛头的桩。建好后,固戍村果然没有人再外出流浪,还吸引大量外地人来安家落户,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和繁荣集市。
这些动人的民间传说不断充实着古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固戍人。而真实情况如何,在发现更多史料和文物资料佐证之前,目前仍未可知。
作为文史研究者与土生土长的西乡人,在大量研究史料、实地考察和与村民交谈后,徐浩浩有更接地气地推测:“从阁内光绪年间的重修纪念碑可看出,捐助重修者多为姜姓,‘姜’如今仍是固戍的大姓,历史上学子众多,出过不少有功名的人。文昌帝君可能是固戍村的守护神,族人修建祭祀建筑以祈求一方文运昌盛。”
而在固戍,之所以要将祭祀文昌帝君的建筑修建成阁的形式,很可能是出于一些实用的目的:寄托了当地人“学子步步高”的愿望,展现了文人“登高望远”的胸怀;同时,作为当时的军事防御要地(宋代就建有固戍角寨),文昌阁能起到瞭望塔和堡垒的军事作用;此外,对以渔业为主的当地人来说,海拔较高的文昌阁也是指引归家之路的灯塔。
宝安日报记者 罗慧怡
(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