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熙家塾坐落在宝安区沙井街道壆岗社区,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华侨情怀的建筑。智熙家塾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它不仅是深圳现存较为完整的华侨建筑之一,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异乡的桥梁。备受关注的是,随着壆岗村史馆的开馆,智熙家塾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讲述那段跨越世纪的动人故事。
走进沙井街道壆岗社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在村前路与北帝路的交会处,智熙家塾静静矗立,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保持着它独有的韵味与庄严。这座由旅越华侨陈才茂(号智熙)晚年回乡修建的家塾,不仅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迁,更承载了无数壆岗人的乡愁与记忆。
智熙家塾,三开间三进布局,坐西南向东北,总面阔13米,进深33米,占地面积约429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花岗石墙脚,木结构梁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檐下有彩绘,檐板雕刻着戏剧人物、花草、暗八宝等图案,门匾上“智熙家塾”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上款为“光绪戊申秋月谷旦”,下款“顺德陈敏章敬书”,无不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
对于85岁高龄的老华侨陈家骐而言,智熙家塾是他心中的根与魂。今年6月初,他不远万里回乡寻根。虽久居海外,陈家骐依然能用流利的家乡话和普通话进行交流。“地板上的花阶砖是当时我们自家工厂生产的,水泥花砖当时可是一项高端的技艺,用于建造家塾的柚木也是祖父不远万里从越南运回来的。”据陈家骐回忆,他的祖父——陈才茂,是广东宝安县(今深圳)沙井镇壆岗村人。晚年时,祖父和妻子还乡生活,从越南运回了当时高质量的水泥、木材、花阶砖等建筑材料,修建了“智熙家塾”,让家乡的青少年都能上学,并且输送优秀人才到法国读书,让他们获得知识后为家乡、为国家作出贡献。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让智熙家塾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为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
“我祖籍沙井,在广州湾(现湛江)度过童年时代,在越南读中小学,在台湾读大学,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工作了数十年。我虽然没有在中国工作过,但我一直是中国国籍,壆岗就是我的根!”陈家骐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豪地说道。
如今,智熙家塾已摇身一变成为壆岗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讲述故事的重要窗口。馆内面积约429平方米,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分为七个板块,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壆岗社区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名人风采和民俗文化。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份跨越世纪的乡愁与记忆,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宝安日报记者 罗裕昭/文 李楚玲/图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