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8版:作品 新闻列表
~~~——
~~~——
~~~——
~~~——
~~~——
~~~——
~~~——

 
2024年12 13
甲辰年十一月十三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A08版 2024年12月13日 作品 扩展 收缩 默认

簸物扬尘旧时光
  ◎高卫国

  乡下质朴的日子与质朴的器皿是绝佳的搭配。那些老物件在时光里存在了千百年,千百年来用途不变,农家的生活在寻常器皿的相伴下,延续着平淡而悠远的气息。

  仅生活用具就可以开列一串长长的名单,篓、筐、篮、箩、缸、盆、瓮、罐、石臼、簸箩、簸箕、扫帚、筛子、水桶、扁担……

  我的故乡豫北平原上一个唤作迁民屯的村庄流传一首童谣,“瓦盆瓦罐,盛米盛面。爹担水,娘做饭。小孩儿没事干,搬来石臼捣蒜。”这些带有古典韵味的器皿盛放着农家寻常的日子。

  簸箕的外形三面立起一面敞口,敞口的一面方便簸扬。在我的家乡,簸箕两边手握的部分叫踵儿,前面镶边的薄木板叫舌头,颇有几分古意。

  胡同口胜利叔家有一台电动磨面机,母亲喊我背半袋麦子去磨面,这半袋麦子是母亲用簸箕扬干净的。一大早,我看见母亲双手端着簸箕,在大门口趁着风簸扬麦粒,此时母亲手里的簸箕宛如上下翻飞的燕子,沙粒、土块儿、麦糠随着母亲手腕的翻动飞了出去,不一会儿簸箕里只剩下黄澄澄的麦粒。

  当时农家用的簸箕可以到集市上买现成的,也可以准备好材料请手艺人上门来编。小时候,我的家乡生长着一种名叫白蜡条的灌木,是编簸箕首选的材料,到了秋天一蓬蓬白蜡条长势喜人,乡亲们将这些白蜡条收割备用。

  我见过手艺人制作簸箕的全过程,那个年月为了生计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很多。来我家编簸箕的是一位老汉,我看见他从一个油滋滋、黑腻腻的小木箱里掏出来铁镰、方锥、槽锥、钩针、绳锤、篾刀等物件儿后,就在院子里摆开了阵势。工具如何使用和制作步骤如何展开,那些遥远的记忆早已经随时光流逝而漫漶,至今仍然能想起的是,他结好角用线绳缠好边沿之后,做成的簸箕显得美观又大方。

  后来集市上出售一种铝合金制作的小型簸箕,外形小巧方便携带。这种小簸箕用来清理麦粒中的杂物并不好用,如果是起场时麦粒装袋用起来就方便了许多。

  如今行走在乡间的田野,白蜡条灌木丛不见了踪影,和白蜡条一起走丢的还有许多儿时的树木。簸箕也不如以前常见了,机械化生产时代的到来,簸箕失去了用武之地,尤其是收麦时,收割机在农田走一个来回,机舱内都是干净的麦粒,有的人家不再拉回家晾晒,在田间地头就将麦粒出售了。

  远去的慢时光里,乡亲们离不开古老的器物,一个寻常的簸箕既参与乡村的生活,也见证乡下的历史。某次返乡,我望见了房檐下挂着的簸箕,再次想起了童年的生活,似乎我一转身就能和童年的自己相遇。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