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要闻 新闻列表
~~~——市政协委员苏雷、熊晋精准建言展担当
~~~——
~~~——通过三年努力,董才广创新了多个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模式,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
~~~——
~~~——

 
2025年08 20
乙巳年闰六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8月20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用专业“把脉”城市 用智慧“开方”民生
市政协委员苏雷、熊晋精准建言展担当
苏雷
熊晋
  本报记者 王蔚然 受访者供图

  讲台之外,她是为城市“把脉开方”的“体检医生”;提案之间,他是盘活城市“边角料”的空间专家……他们就是市政协委员苏雷与熊晋。两位政协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始终心系民生福祉,聚焦生态保护、应急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优化、城市空间活化利用等关键领域,深入调研、持续深耕,以一份份高质量的提案精准“把脉”城市发展难题,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履职担当与智慧力量。

  ■市政协委员苏雷:为城市“把脉开方”的“体检医生”

  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五尺讲台之外,市政协委员、教授苏雷更习惯以“城市体检医生”的视角观察城市。拥有中国科学院景观生态学博士学位、园林正高级职称和注册城乡规划师资格的她,多年来持续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中山的公共空间、生态环境和乡村发展“把脉开方”。

  在苏雷看来,城市发展必须严守生态底线,积极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让钢筋水泥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同时,她也观察到,乡村的绿水青山如果缺乏便利的交通可达性和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吸引人、留住人,其生态价值就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带着这些观察和思考,她深入五桂山的社区、山林和田野进行调研,并提交了《关于加强五桂山周边鸟类及其栖息湿地保护措施的建议》,呼吁将这片珍贵的“城市绿肺”和“湾区宝地”保护好、利用好,并通过系统布局湿地保护规划,恢复生态功能,建设兼具科普功能的鸟类湿地公园,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并探索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模式,让绿水青山真正惠及市民,助力城市未来发展。

  今年,苏雷又将关注重点聚焦在“完善城乡应急避难体系、打造韧性城市”上。通过调研,她发现中山市在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上虽取得进展,但仍存在部分镇街场所布局不均衡、农村地区设施相对薄弱、场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中山地处珠三角,台风、强降水、高温等自然灾害风险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苏雷开出了系统“药方”,先优化城乡全域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实现更均衡、合理的覆盖;其次,提升场所的“平急两用”功能,使其在非应急时期也能服务于民;再次,需完善场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最后,大力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

  “不仅仅要优化设施布局,更重要的是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在社区层面普及自救互救知识,”苏雷表示,在常态化地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过程中,能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进而不断优化应急预案,更能有效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韧性,最终筑牢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防线。

  ■市政协委员熊晋:聚焦“一老一空间”的“提案大户”

  翻看市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山市委员会三级主任科员熊晋的履职记录,堪称“提案大户”:2022年提交文旅助推乡村振兴提案;2023年关注非遗春节展示与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24年提出建设惠民共享城市“新公园”、发展养老志愿服务等5份提案;2025年又将目光投向轨道枢纽开发和预付式消费监管。

  “从2022年起担任市政协委员的这四年里,我有了更多机会了解中山不同领域的工作。”熊晋表示,城市规划建设、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水污染治理、文化兴城,这些工作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能够为民生实事建言献策,他觉得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特别在养老服务领域,熊晋持续多年发声。2023年提出高质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24年提交《关于大力发展养老志愿服务,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建议》;2025年又关注“香山长者饭堂”建设。这些建议紧扣中山人口老龄化趋势,为推动中山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贡献智慧。

  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特别是桥下空间的“盘活”也是熊晋比较关注的领域。“这些年,我多次参与市政协人资环委‘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专题调研,对桥下空间的利用管理有了系统的思考。”据熊晋介绍,当前,中山正加快构建“3312”交通大格局,“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不断完善,高架桥、立交桥日益增多,如何科学利用桥下空间,已经成为了城市管理中一个新的课题。

  为此他建议,转变观念,规划先行。要从传统的“排查整治”思维转向“开发利用”思维,推动桥下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实现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建议尽快出台符合中山实际的桥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并指导各镇街按照“一桥一策”原则制定具体方案。同时,丰富内涵,多元利用。一方面,充分挖掘在地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营造,建设绿色生态空间,增设休闲运动场所(如小型篮球场、健身区),完善照明、座椅等便民设施。另一方面,以桥下空间为舞台,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最后,就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日常维护和安全监管,不断提升桥下空间利用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确保其持久惠民。”熊晋说。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