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要闻 新闻列表
~~~——市政协委员苏雷、熊晋精准建言展担当
~~~——
~~~——通过三年努力,董才广创新了多个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模式,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
~~~——
~~~——

 
2025年08 20
乙巳年闰六月廿七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08月20日 要闻 扩展 收缩 默认

“工改”攻坚战场上的“破局者”
通过三年努力,董才广创新了多个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模式,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张倩 余兆宇

  8月12日上午,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专题展览展厅内,一袭红色工改马甲打扮的董才广格外醒目。他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更新保护股股长,刚刚获评“中山市第十一届劳动模范”。

  董才广指着一幅对比图,向记者讲述了东区街道九亩湾低效工业园“工改”项目的蜕变:“这个项目的原权属人涉及2个村集体和2个私人,在这里全市首创了连改带征+村企合作+单一主体归宗的改造模式,最大化平衡了原权属人和改造主体的利益。这背后是市、镇‘工改人’多个日夜反复的沙盘推演。”

  ■三年“工改”攻坚,推动审批优化

  2021年12月,刚过而立之年的董才广接到抽调至工改办的通知。彼时,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的号角刚刚吹响,这位已多年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审批科室历练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成为这场战役中破解审批难题的“急先锋”。

  “刚到工改办那阵子,最怕给老单位打电话。”董才广坦言,从市自然资源局抽调而来的他,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推动审批流程优化。当他试探着向原单位领导同事提出“能否压缩审批环节”时,他倍感压力。作为“后来者”,要重新梳理大量上位政策找到审批提速的突破口,既要勇气更要智慧。

  但一次次深入镇村调研让董才广明白,速度是企业和村集体最迫切的诉求。他以企业竣工投产为导向,将企业参与“工改”的全流程梳理成册,逐页标注“可优化点”,在内部协调会上用数据说话:“少一个审批事项并联推进,企业就多一重时间和资金成本,这直接影响项目能否如期落地。”

  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首版“工改”项目审批方案很快出台,将互为前置的串联审批改为并联推进,把技术审查等环节提前介入。“原来企业要跑五六个部门递材料,现在我们主动上门对接。”董才广笑着说,这种“反向服务”模式,让审批效率实现了第一次飞跃。

  ■与时间赛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全市首宗‘工改’项目实现‘交地即动工’,我也有幸参与。”回忆起2022年8月神湾镇诚艺外沙科创园项目时,董才广记忆犹新。这个项目供地时按原规定有30天公示期,他逐页研究政策,发现公示环节存在优化空间。“我们抱着政策文件泡在上级部门,从政策原意初衷谈到现实项目的紧迫性,最终争取到取消30天公示期的突破性支持。”企业拿地当天不禁感叹:“这种速度,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工改”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提升协调沟通效率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在项目协调上,我主要跟进全市12个镇街的‘工改’项目,数量和强度都比较大。三年下来可以说协调的问题不下数百个,而且一个项目多次沟通,多个主体分别沟通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为此,董才广跟着“工改”专班学习借鉴周边地市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好项目前期策划方案制度,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境,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主笔制定政策,常态化推进“工改”

  “以往,项目供地时意味着原址企业就要停工搬迁,极大地影响企业生产。”董才广说:“一停工,意味着所有工人就要失业,我们不能让政策卡脖子。”为此,他带着问题跑审计、访专家,最终首创一次编制改造方案、分期供地的方式实现项目“不停产”改造,并在翠亨新区意万士项目成功落地。

  这种“政策跟着需求跑”的理念,贯穿了董才广主笔的8项土地规划政策制定全过程。在破解“定补偿、竞税收”模式时,他既怕触碰政策红线,又想满足村集体对长期收益的期盼。最终,这种以企业产业贡献论英雄的创新模式,在黄圃镇落地生根,为全省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山经验”。

  2024年10月,三年“工改”攻坚战后,董才广回到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科室,但他的脚步并未停歇。“现在是常态化推进,但企业的需求不会‘常态化’等待。”董才广的同事——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城市更新实施科办事员童妙这样评价他,“作为一名‘老国土’,他从‘工改’开始到现在一直扎根项目一线,是我们眼中的‘活字典’。他最明显的特质是能与镇街与项目共情,总是不知疲倦地为更快、更好地推进项目而上下折腾,同时也创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多个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模式。”

  展厅的电子屏上,正滚动播放着中山“工改”的成果:拆除低效用地超4.6万亩,规划报建3864万平方米,新增投资近17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有董才广和同事们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有他们为更好推动项目落地而反复进行的全程策划和沙盘推演,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董才广说,艾青的这句诗很能代表中山所有工改人的心声。中山的“工改”故事,也因无数个像董才广这样的“工改先锋”,续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