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网 | 新闻 | 推荐 | 政务 | 视频 | 楼市 | 汽车 | 美食 | 旅游 | 文教 | 公益 | 中山Plus | 微博
  昨天 明天 上版 下版   版面概览
 A04版:理论周刊 新闻列表
~~~——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两点思考
~~~——
~~~——

 
2025年11 24
乙巳年十月初五
中山日报微博
  有奖新闻热线: 88881111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A04版 2025年11月24日 理论周刊 扩展 收缩 默认

深化产改育工匠 赋能产业促升级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两点思考
  伍月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是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备数字化素养、掌握先进技术、适应智能化生产的新时代产业工人。劳模工匠作为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卓越代表,其技术优势与创新活力正是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基于此,工会必须立足“工匠引领、学院培育”双路径,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实现产业工人技能短期赋能,建设“工匠学院体系”打造长效育才机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人才根基。

  ■一、以“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为抓手,助力产业转型和技术赋能

  “劳模工匠助企行”不应仅局限于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更要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工人技能观念、解决我市产业需求的“催化剂”。一是靶向组建服务队伍,精准对接我市现代产业需求。聚焦我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集群,组建“10+N”劳模工匠服务队——“10”支市级专业服务队覆盖核心产业领域,“N”支镇街、行业特色服务队,坚持“非协同创新不去、非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不去、非供需对接不去”的“三不”原则,确保每一次助企行都紧扣产业升级需求。同时,要重点传递数字化、绿色化生产理念,引导企业和工人认识到技术迭代的紧迫性。二是建强劳模工匠创新联盟,激活上下游产业协同动能。在助企过程中,要注重将不同领域劳模工匠的创新经验收集转化,依托我市99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动工作室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盟,通过“建协同机制、建转化平台、建带动体系”,打破企业间技术壁垒。例如,针对智能家电产业,整合家电企业、零部件配套商、研发机构的劳模工匠资源,组建创新联盟,共享技术成果、共解共性难题,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二、以“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为依托,构建面向我市产业未来的长效育才平台

  工匠学院是工会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突出其系统化、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为产业工人能力提升提供制度化保障。一是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工匠学院体系。推动形成“示范性工匠学院+网上工匠学院+市级工匠学院+镇企工匠学院”的“1+1+20+N”体系架构。示范学院应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打造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匹配的“工”字技能品牌;网上学院突破时空限制,开设数字化素养提升、线上“技术问诊”课程,推动普惠化培训;基层学院贴近镇街产业特色,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一链一院”“一企一策”。二是推动产教融合机制落地见效。推行“1+N”师徒结对,联合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工匠班”,由劳模工匠担任产业导师,实现“培养即就业”,针对性解决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人才缺口。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以“培训人次、质量、合格率、技术成果转化”为核心指标引领工匠学院建设,对达标学院给予专项补助,提升工匠培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与“工匠学院体系建设”并非割裂的工作板块,而是相辅相成的功能组合。助企行活动是发现问题、传导压力、树立标杆的“先锋队”,工匠学院则是系统培养、沉淀经验、规模化育才的“大本营”。二者结合,既能服务产业迫切需求,又能依托学院平台输送人才资源,从而在“解决当下问题”与“储备技能人才”之间建立闭环。

  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推动这两项工作深度融合,让劳模工匠的技术优势充分释放,让工匠学院的培育效能持续凸显,力争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符合中山产业特色的工匠学院体系,培育出中山工匠60名、镇街、行业、企业工匠180名,为中山“4+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产业工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贡献工会力量。

  作者供职于中山市总工会,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暨2025年中山市市管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期)学员

来源:中山日报
返回新闻列表 上篇 下篇  
中山日报封面01心系归途人 温暖回家路 2019-01-22 2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