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正是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历史交汇点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系统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对于中山——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改革精神的土地而言,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求我们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不走寻常路”的锐气,将宏伟蓝图细化为具体的“中山施工图”,在伟人故里谱写出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深学细悟,把握精髓:以理论清醒筑牢行动自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创中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首要任务是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全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强调其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精神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山而言,必须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精神文明繁荣同步提升,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护好中山的蓝天碧水。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山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更应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战斗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扎实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山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要发扬改革精神,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等方面大胆探索,构建起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二、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山路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将全会精神转化为中山大地的生动实践,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是向“新”而行,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山制造业家底深厚,但“船大调头难”的挑战依然存在。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集中力量打造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创新主阵地,推动家电、灯饰、五金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二是向“深”而破,激活改革开放动力。中山因开放而蓬勃发展,未来也必依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赢得优势。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与深圳等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规则衔接等方面的合作。改革要敢于触及深水区,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破除制约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
三是向“协”而动,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化市级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间高效流动。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各镇街特色化、错位发展。城市建设要注重内涵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乡村振兴要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建设留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四是向“绿”而兴,守护城市生态底色。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守护好中山的绿水青山。
五是向“文”而盛,铸就城市精神内核。加强对香山文化的挖掘和活化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创作体现时代精神、中山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六是向“民”而生,书写温暖厚实民生答卷。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补齐民生短板。健全覆盖全民、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山、法治中山,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
三、团结奋进,砥砺前行:以奋斗姿态凝聚开创伟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开创中山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接续奋斗。
永葆“闯”的精神。面对新征程上的挑战,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敢于涉险滩、破难题,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探索新经验、创造新范例。
铆足“创”的劲头。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以创新的“金钥匙”打开发展的“锁”。
发扬“干”的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把蓝图变为现实。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扬帆。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行动指南,大力弘扬伟人故里的光荣传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壮丽中山篇章!
作者系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山日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