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近30年长映不衰的纪录片,是1996年由法国、瑞士、 意大利三国合拍的《微观世界》,它的粤语版就叫作《点虫虫》。
就如广东各地都有名“月光光”的童谣一样,“点虫虫”都有各地的版本,对于小孩子来说,昆虫的微观世界是随处可见但又显特别神秘,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的昆虫记,也都喜欢点虫虫。
先来一个小榄版的吧:
点虫虫,虫虫飞,
飞开基,摘荔枝。
荔枝熟,摘满屋,
荔枝生,摘满埕。
这首童谣里的“基”,指的是田里或菜园、果园中的小路;埕则是陶制的坛子。
而另一首流传于中山的点虫虫,也是大同小异:
点虫虫,虫虫飞,
飞开基,摘荔枝。
荔枝摘唔到,
执到几粒羊咩屎。
这童谣唱的那一年一定是荔枝歉收了,果实只有羊咩屎那般大。
上述两首童谣中的虫,都是泛指,具体的也出现在不少的本地童谣里,比如夜晚见到你就会惊喜大叫的萤火虫。
《火焰虫》
火焰虫,唧唧虫。
竹头下,挂灯笼。
灯笼下,有对马,
郎郎扭扭对亲家。
亲家门口有只塘。
捉条鲤鱼八尺长。
鲤鱼头,做生日,
鲤鱼尾,娶新娘。
娶只新娘高天天,
煮饭臭尿轩。
娶只新娘矮突突,
煮饭香勃勃。
这是一首流传在五桂山一带的客家童谣,客家人称萤火虫为火焰虫。童谣中的“郎郎扭扭”,就是扭扭捏捏的意思;“高天天”则是指高大的样子;“尿轩”,即尿骚味。
笔者在收集中山传统童谣时发现,“点虫虫”系列中,蜻蜓似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昆虫。蜻蜓,粤语的叫法是塘娓,而中山一般称囊娓,或囊蚭。
石岐话有这样一个版本:
《囊蚭飞飞》
囊蚭飞飞,
有人“知”你,
隔篱阿婆烧三支香救番你。
这首童谣中的“知”,应该是粘的意思。或者是指发抖,冷到“知知”震,边震边说,我真係“知知”道冻啦。囊蚭被小孩用东西粘住了,就是生命走向终止了,但隔篱,即隔壁的阿婆烧了三支香,把它救回来了。
除了“知”还有黐,都是粘的意思:
《黐囊》
黐囊,囊飞,
飞到菜田基。
田基有条蛇,
吓亲你哋两仔爷。
黐囊,囊飞,
飞到鱼塘基。
塘基有只大蛤乸,
吓亲你哋两仔乸。
而在沙溪话里,蜻蜓又变成了“木二二”,也有人写作“木义义”或“木鱼鱼”:
《木二二》
木二二,你好走,
隔篱婆仔捉你去薅草。
木二二,你好飞,
隔篱婆仔捉你去舂灰。
体型小,甚至说是微的昆虫,很容易遭受自然或非自然的死亡,小孩子的某些游戏会与此相关,比如用脚踩死蚂蚁,或用开水烫,甚至是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烧焦,这些都可以说是小孩子初步接触的生死观。这两首与蜻蜓有关的童谣都展现了好生之德,第一首是阿婆会烧香救活它,第二首就叫“木二二”好走、好飞,以摆脱婆仔的“魔掌”。
除了“囊蚭”“囊娓”“木二二”,在中山,蜻蜓还有很多种不同的叫法,三乡则有叫“蝘欸”的,也有叫“蟌蝞”的,而石岐话会把体型小的蜻蜓叫“揼揼青”。
除了蜻蜓,另一种在童谣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就是蝉了,小榄话版是这样的:
《秋蝉叫》
秋蝉叫,荔枝熟,
龙眼开花未有肉。
和蜻蜓一样,蝉在中山也有很多种叫法,比如客家话,称“蚶子”:
《蚶子叫》
蚶子叫,
荔枝黄,
阿三打鼓仔,
阿四管头王。
阿姐嫁,冇衣裳。
老妹嫁,满栊箱,
阿姐看我泪汪汪,
唛大嘴角似水缸。
这首童谣中的“唛”,有人写作“擘”,即张开,撑开。
而在中山好多地方,包括石岐、沙溪和南朗,蝉还被称作“悲含”“悲吟”,其中一首童谣是这样的:
《悲含喊》
悲含喊,荔枝熟。
阿婆喊,买猪肉。
大人喊,俾滚水渌。
甚蚊仔喊,俾米升侷。
隆都地区的版本有:
《悲吟喊》
悲吟喊,火山红,
扒龙舟,鼓咚咚,
家家户户包芦兜粽,
纪念诗人阿屈原公。
然后,小榄有将蝉叫作“吱吱”的,三乡则叫“吱吱蝉”,海洲称“树燕”。夏秋之际,雄蝉伏于树上嗤鸣求偶,雌蝉亦附其不远处。小孩子会以黏胶置竹竿顶端(笔者小时候常与小朋友去偷补鞋档和单车修理档的黏胶),高举到树上点黏“悲含”,捕获行动可以说是十拿九稳,因“悲含”反应比较迟钝。捕获到的“悲含”,先供玩耍,就是把它们放到火柴盒之类的小盒子里,静待其放声高唱。但有时候会捕捉到雌蝉,它们是不鸣叫的,孩子们就会说怎么捉到一只哑的。
等听厌了“悲含”的鸣叫,那就是它们成为食物的时候。孩子们会点燃一堆干枝,待火熄灭后,就把“悲含”捏死塞进炭火中烘烤,等焦香气味飘出,便兴高采烈地取出,左手交右手,右手交左手,去其足翅,摘除蝉头,拉出肠脏,吹走炭末,塞进口中大嚼。香味甘鲜微咸,十分美味。
还有蝉蜕,即蝉羽化后的蜕壳,被视为一种中药。孩子们会在秋后采集蝉蜕,卖给药铺,以换取零花钱或帮补家庭开支。
还有一种中山人很喜欢的虫,中山有这样一首谜语童谣:
《红丝线》
红丝线,绿线边,
乜谁估中做神仙。
童谣中的“乜谁”,即“是谁、有谁”。而谜底就是禾虫。
(本篇画作均为中山沙溪画家李易2023年根据时节描绘岭南昆虫花果的系列国画)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