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远眺建设中的深中通道。(摄影|刘明海)
背山面海,潮起潮落。在南朗横门水道出海口,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叫“大尖峰”,近年来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这里,是拍摄深中通道全貌的最佳点。
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诞生了“前海+翠亨新区”的“网红CP”照:从马鞍岛望过去,深中通道蜿蜒在伶仃洋碧波之上,对岸前海的建筑群清晰可见。有人形容,翠亨新区是“比深圳更近前海”的地方。支撑这个观点的核心要素就是深中通道⸺ 一个即将改变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两大经济圈的世纪工程、跨海大道:未来,深中两地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至0.5小时。
手握深中通道这张王牌,再叠加“双区”建设机遇,中山迎来一次“历史性机遇”。而抓住这次机遇的关键,就在翠亨新区。
面向大海与湾区高新产业同脉动
春节前的1月20日,位于中山翠亨新区的中科富海超低温科技园内,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一台长臂吊车正将 1.5 吨氢液化器核心装置移放至运输货车上。这台装置将通过海运,漂洋过海送达客户手中,完成中国首套氢液化出口产品订单的历史性一刻。
“这对于中科富海、中山市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突破。”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公司总经理汪新表示,目前,常见的氢气储运方式主要有氢气管道、压缩氢气和液化氢气 3 种,其中液化氢气因储运便利及规模化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成为保障氢能供应的重要手段。然而,此前大型氢液化系统等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关键技术和产品,一直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和“卡脖子”,国内应用只能依赖进口。此次中科富海成功生产并出口首 1.5 吨氢液化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次设备成功出口,源于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产业化。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成果产业化公司。经多轮考察,该公司最终选择中山市翠亨新区作为生产制造基地,并于 2017年 3 月在翠亨新区投资建设中科富海超低温科技园,成立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公司。
“我们真的来对了!”汪新表示,翠亨新区优越的区位和优质的企业服务成为中科富海的最佳选择。而广东是目前国内氢能应用走得最快的区域之一,翠亨新区周边有着密集的客户群体。除了来自氢能产业领域外,中科富海的客户还包括大科学工程等领域。如今,随着环珠江口的科创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逐渐崛起,中科富海已积累起雄厚的客户资源,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散裂中子源项目等都已进入中科富海的合作客户名单。
2022年3月1日,中科富海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安装设备。(摄影|谭锦恩)
“拎包”创业 一个康方带来一群康方
早中科富海一步来到中山的还有康方生物的创始人夏瑜。十几年前,在异国他乡已打拼出优越生活的她回国,在北京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冒出创业念头。2012年3月,夏瑜等海归博士“拎包”创业,在中山火炬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创立了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这里有“国字号”的金字招牌,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平台和配套,更重要的是,有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精神基因⸺ 对于初出茅庐的康方创业者,中山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
与当年康方生物“拎包”入驻一样,在火炬开发区智慧健康小镇内,君厚生物的创业团队不用为找地、买地、建厂房而发愁,这里有现成的厂房,只要项目足够好,达到准入门槛,便可享受系列优惠。同时,当地政府还会协助资本力量帮助初创企业进行GMP车间建设或高端设备购买,并提供专业的一对一企业服务,使康方生物等企业在创新人才激励、研发创新、科技金融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支持。
如果说,9年前,康方生物在中山还只是“新兵”,那么今天的康方已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康晟生物和冠科生物都是康方推荐进入中山的企业。
在夏瑜看来,中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翠亨新区又是腹地的中心,翠亨新区未来的发展,会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大有可为。翠亨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必将聚集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带动翠亨新区整体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020年11月17日,康方生物科技人员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摄影|文智诚)
向前望,距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已不足1000天,中山即将打开一扇未来之门,翠亨新区对标珠江东岸的承载力建设来到了关键当口,如何抢住深中通道桥头堡、珠江西岸承接珠江东岸资源要素溢出首选地的身位,避免成为服务区、过堂风,翠亨新区这位 C 位出道的翩翩少年还要经历各种成长考验。
2021年6月15日,飞机上拍摄建设中的马鞍岛。(摄影|夏升权)
目前,翠亨新区对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时间节点,制定了新区工作 3 年行动方案,加快优化新区交通路网、市政配套、政策配套、人才服务等软硬环境,区内交通主架构已基本成形。
浩瀚伶仃,奔涌入海。壬寅之春,被赋予承载“中山梦想和希望”角色的翠亨新区,将再次起航扬帆。
2022年2月28日,俯瞰火炬开发区智慧健康小镇。(摄影|陈彦辉)
◆《中山画刊》编辑部
◆文:冷启迪
◆图:文智诚、夏升权、刘明海、谭锦恩、陈彦辉
◆编辑:张英、刘永盛
◆二审:明剑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