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研发出来的真空压缩袋,伴随着天舟八号的成功发射,已经25次上太空……这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探秘。
“新材料的未来,一切在于你的想象。”广东太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力科技”)董事长石正兵对于公司研发新材料有一种笃定。多年潜心的努力在近几年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太力科技已在纳米材料柔性防护领域布局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20多项,开辟了发展新赛道。
石正兵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很多国内外大型展会上,他亲自向客户展示这一纳米新型材料及其应用。盛在容器里的材料,可以像液体一样流动,当遇到外力时,立刻变成固体,对外力进行阻隔;橡皮泥一样细软的材料,可被随意拉扯成各种形状,当其被裹在手指上用锤子击打时,看似柔软的材料迅速变成固体对手指形成包裹和保护;用该材料设计出来的纺织材料,成人用尖锐的物体使劲戳刺,也无法穿透。
调试材料配方。(摄影丨明剑)
新材料是如何做到“刀枪不入”的呢?在太力创新中心,可以一窥企业在纳米流体等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成果及其应用。
太力科技总工程师王振昌介绍,太力配置了一支由多位学术专家领衔的研究团队,持续展开对新材料技术领域的基础科学及应用研究,构建了“理论—材料—应用”相互作用的产品研发技术链。太力创新中心有真空密封实验室、纳米流体实验室、纺织工程实验室、新材料实验室、弹道研究实验室等近10个专业性实验室,从中可以看到其在新材料领域的专注和深入。
在纳米流体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搅动着玻璃量杯里的材料,用肉眼仔细观察其是否发生变化。配方是新材料最核心的技术,也是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据介绍,很多材料的特性是多面的,有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产品需要的特性,有的甚至因为配方的微小变化,效果相差甚远。这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试验,直至性能稳定。
王振昌介绍,科研人员正是在长期的实验中发现了纳米流体材料的防护特性,所以继续深入研究,最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究出了新型防护材料,具备防弹、防刺防割等性能,该材料及应用型成果参加了2024年2月在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防务展,受到了海内外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真空密封实验室,这里研发出来的真空压缩袋,伴随着天舟八号的成功发射,已经25次上太空,在极限的环境下保证了太空舱内环境的卫生、健康和安全。实验室里,有一款真空压缩袋,里面装入了太空食品,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仍在试验过程中,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里,科研人员对压缩袋的材料和功能不断地迭代升级。王振昌介绍,公司研发的高阻隔性、高抗穿刺性的材料都需要经过数千次的反复实验,并模拟各种环境测试,为航天员生活和实验提供便利,确保零失误。而其中很多用于检测的实验设备,都是太力科技自己研发的。
泡棉胶也是在实验中不断突破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此前,这一技术主要被3M公司垄断。太力科技经过6年的研发,终于打破技术垄断,研发的新材料柔性连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轨道交通、航空工业、家电工业、家居装饰等。例如车内饰装配,仪表盘与显示屏的粘贴,车灯及车标的固定,家电的电路板以及设备零部件、操控板的安装固定等。如今,一块小小的胶条,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重量,而且可反复无痕拆卸,已在家居生活中广泛应用。
流体材料轻触时为液体状,大力冲击时会形成固体,阻拦和分散冲击力。(摄影丨明剑)
果蔬呼吸作用实验,测试太力果蔬锁鲜袋与普通保鲜袋的食品保鲜效果。(摄影丨明剑)
该材料可让气体通过,但隔绝水分进入。(摄影丨明剑)
防刺材料针刺测试。(摄影丨明剑)
真空食品袋干湿抽气测试。(摄影丨明剑)
太力新建的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摄影丨明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