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榄镇的老城区,紧邻熙熙攘攘的文化路,一座富有年代感的牌坊上,写着“凤山公园”的字样。跨过它的一瞬间,我们仿佛穿越了,这里的一砖一瓦,浸染着八十载的光阴,沉淀着几代小榄人的青春回忆。
这座始建于1945年秋的公园,前身是榄山公园与何氏始祖茔园。而在建园之前,这一带两边是祥亭何公祠、南泽何公祠,中间是鸣高里民宅。抗战胜利后,乡民在断壁残垣间种下希望,在镇内发起募捐,以每亩二千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一带的空地,筑墙植树,1948年间,旅港乡亲卢林捐建公园正门门楼,绿瓦红墙,总长60米,取名为“榄山公园”。
1959年,人民公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增建了怀烈亭、犹生亭、茶圃及供小童娱乐的滑梯等;同年的国庆节,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四·一二”事件及珠江纵队第一支队三、九区的革命烈士,何氏始祖茔园被开辟成革命烈士陵园,“小榄革命烈士纪念碑”后是烈士之墓,安放了59具烈士遗骨。
光阴荏苒,公园不断进化—―1993年,迁出灯光球场,改建儿童游乐场。同时收购德利鞋厂、迁出园林凤山花木场、园林包装厂等,扩建人民公园后山部分,并建公园后门;1998年华侨中学搬迁,拆除凤山水厂扩大公园;至2002年,这座公园的面积已扩大至10公顷; 2010年,它改名为“凤山公园”,而在2007年以前,它还是小榄菊花会的主要展场。有意思的是,公园入口的主题雕塑也随公园的进化而 “变幻”。由最初的“童子拜观音”到1948年的“自由女神”,再由1952年的“和平鸽”到1979年大型彩陶雕塑“哪咤闹海” 。1979年那一年,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小榄菊花会。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旅港乡亲卢林又在这年捐资6万港元,建造了凤凰台。1990年,一座汉白玉雕塑“菊花仙子”翩然而至,凝聚记忆中的花香。
如今,公园绿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乔木2000多株,灌木50000多株(包括革命烈士陵园内)。除了观鱼台、凤凰台、起凤阁、诗画廓等古雅建筑;还有老人中心、儿童游乐场、艺术展览馆、室外健身器械等,适合全年龄段游玩,是一个集体育、文化、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榄山公园时代兴建的中心亭至今保留。
在如此富有历史韵味的地方,古树也是公园的灵魂所在。小榄镇目前有在册古树90株,其中一株古榕便栖身于凤山公园。但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实际上,这里的古树不止这一棵。有的树龄150岁,有的已达250岁。
今年,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当地在凤山公园内特划分出1300余平方米改建为古树公园,并投入10多万元对古树树池及周边范围进行改造。工作人员表示,古树公园的打造具有多重意义:从生态保护角度看,它为园内古榕树提供了专属的优质生长环境,通过科学改造树池、优化周边绿化,有效落实了古树名木精细化保护措施,筑牢了古树健康生长的生态防线;从文化传承层面上,古树是小榄镇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古树与公园的历史底蕴相融合,成为展示地方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从社会教育功能来看,它为市民搭建了一个近距离了解古树保护知识的平台,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凤山公园增添了新的生态文化景观,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综合品质与游览价值。
漫步公园,我们发现,不管名字如何变化,这里始终是老街坊们最爱的休闲地。亭亭华盖的大树下,孩童在游乐场追逐笑闹,老者坐石凳上闲话家常。喧哗热闹的生活,与静默不语的古树,在同一个经纬度共生,勾勒出充满人情味的小镇风景。当习习晚风送来淡淡花香,人们逐渐离场,只待清幽的月光,吻在古树新发的嫩芽上。

公园里的游乐场。(摄影丨缪晓剑)

1979年菊花会。(李尚仁供图)

公园里250年的榕树。(摄影丨缪晓剑)
凤凰台。(摄影丨缪晓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