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举行。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方面全面学习对接深圳,坚定不移推进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六个一体化”如何通过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在大会上,市发展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作为一体化主体部门,以及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作为一体化主阵地进行了表态发言,就深化落实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列出详细“任务书”,绘制精准“作战图”。
全力打造深中两地
无差别体验的营商环境
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学习对标深圳,坚定不移推进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市委部署,我市相关职能部门将突出“融”字内核、强化“干”的精神,市发展改革局将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在提升审批效能、服务企业上集中发力,统筹实施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以深中两市企业家、市民满意度为准则,打造深中两市企业、市民无差别体验的营商环境。
当好服务企业的“娘家人”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娘家人”,真心实意高效服务企业,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全力破解工业项目落地难题,持续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提速。进一步加大对本土优质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载体资源整合力度,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增资扩产。优化政企沟通机制,办好服务企业“行走的办公室”,真心实意、竭尽所能帮助企业破解难题。进一步完善惠企政策和企业服务机制,牢牢拴住本土企业扎根中山的心,吸引外地优质企业投资入驻中山。
市商务局将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携手南沙自贸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稳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同时,创新“包容审慎行政执法”。强化在全省行政检查领域率先推出的免于行政检查和减少行政检查频次清单,积极推进清单式监管,实行清单销项制,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实现信息对称、监管公开,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全面对标深圳优化营商环境
市市场监管局将对标深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发挥中山作为全省“一照通行”改革试点的优势,继续优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特色专区与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互挂链接,加快实现两地开办企业“一窗式、网上全流程”无缝对接办理。推进企业开办全流程“免费办”,依托个私协会组建企业开办代办团队,免费为市场主体提供企业开办、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等服务,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建立市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生产经营审批事项提供资料“容缺受理”“非工作日预约办理”“全流程‘一对一’帮办代办”等服务。深化市场主体退出改革,最大限度提升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水平。支持和推进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实施“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为全市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经验。
推动深中产业深度协作
高标准建设现代主题产业园
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指出,产业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关键,重中之重是拓展空间。要立足为深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保障,加快破解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等问题,腾出足够产业空间,围绕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深中产业链条深度协作。
市相关职能部门在会上发言表示,要全面拥抱深圳,全面对接深圳产业资源,最大限度拓展产业空间,携手共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维护大湾区产业链安全,共同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助力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从火炬开发区大尖峰俯瞰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全面拥抱对接深圳
共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大举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周边城市,携手共建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维护大湾区产业链安全,共同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通过抓紧完善和实施《加快推动中山与深圳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全方位对标深圳“20+8”产业,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主动为深圳龙头企业强链补链。将立足“深圳所需”,发挥“中山所能”,系统梳理深中两地产业资源,加快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2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并全力参与未来产业谋划布局,强化与深圳对接,合作布局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区块链等一批未来产业,拓展未来产业“新蓝海”。
深化深中数字经济合作
加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强化两地资源共享合作,培强战略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中山工信部门将主动为深中两地企业牵线搭桥,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为深圳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深圳“数字+”“设计+”赋能中山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深圳优秀工业互联网与数字赋能平台落户中山,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和生态系统。围绕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鼓励引入深圳企业在中山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助力中小型制造企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园区(集聚区)开展数字化转型。借力深圳工业设计优势,为中山优势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
拓宽产业一体化空间
高标准建设现代主题产业园
把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升级改造作为深中产业一体化主战场,将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作为中山深圳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载体。市工信部门将加快制定低效工业用地评价标准、工业厂房供需研究报告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全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园区总体规划,并加快十大主题产业园建设步伐。对标东莞松山湖等一流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
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该局作为“工改”指挥部办公室所在部门,将加快工改“审批提速”,改造流程从12个步骤压缩至6个,推进规划调整、改造方案编审、土地供应等8类17项审批流程再造,确保年底前批复60个以上项目改造方案,力争全年拆除整理1.3万亩以上低效用地。
为保障产业用地,目前,市自然资源局已在十大主题产业园整备连片工业用地10381亩,其中5794亩已办理好用地批文,剩下的4587亩争取在明年一季度前完成用地报批,承接深圳的优质企业来到中山增资扩产。目前市自然资源局已在“中山看地云”平台发布“标准地”110余宗、近7000亩,公开推介20宗,释放产业“熟地”。
火炬开发区负责人表示,年内,火炬开发区将加快项目落地,未来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配套齐全的“三谷一港”(火炬光谷、火炬药谷、火炬智谷和原药港)特色精品产业园,引导深中两地企业强强联合,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深中产业协同发展。
南区街道园山仔白石环工改项目拆除仪式现场。
力争深江铁路年内动工
建立水路货运“组合港”
省委深改委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将交通一体化纳入“六个一体化”重点任务,释放多项利好,开启了我市深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超级风口”。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将以“四个加快”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公共交通谋划对接、一体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末总体建成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内通外联的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为加快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提供坚强支撑。
加快建设轨道交通 力争深江铁路年内动工
目前,中山正全力加快推进深中通道的建设,确保按计划时间通车。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与深中通道相连的高速公路项目,逐步形成深中通道登陆中山后有高速公路对接网络,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实现1小时通达湾区相邻城市;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中心区与临近高速公路出入口15分钟通达。此外,加快“东承、西接、南联、北融”步伐,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航空机场、交通枢纽、港口码头等高速联系,实现与每个周边邻近城市至少有3条高速公路通道。
记者获悉,在加快轨道交通发展方面,中山力争深江铁路在年内动工,并且研究深大城际(深大城际西延至中山段)方案,争取纳入相关上位规划,完善珠江口跨江铁路通道体系;推动南中珠城际完成立项审批,实现年内动工建设;争取广中珠澳高铁年内完成可研报告审批,力争明年开工建设,完善湾区西岸北向通道,提升中山与广州轨道交通出行条件;加强与佛山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衔接,为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预留实施条件,争取纳入佛山下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与深圳建立水路货运“组合港”模式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还透露,要依托中山至香港、中山至深圳机场航线,不断优化水路客运航线,谋划增开澳门机场、澳门外港及深圳蛇口、前海等航线;加快口岸联检大楼、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旧客运码头及口岸的搬迁;合力与深圳建立水路货运“组合港”模式,推广中山港外贸码头与深圳港口等对接的多式联运、高效便捷、衔接顺畅的交通体系,打造中山拥抱深港的“海上纽带”。
记者还了解到,中山正在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完善深中跨市公交线路、机场大巴线路的运营及配套保障设施,构建深中同城公交系统,于深中通道通车当天,同步开通跨市公交;开通途经深中通道的跨市市际班线;在中山城区及重要镇街新建深圳机场候机楼,实现异地安检。
该负责人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将实施大兵团作战,坚持交通大会战办公室专班制度,采用每月一通报、每月一研判的方式,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全力支撑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金字山互通立交工程被誉为中山最复杂的“套路工程”,建成后将极大提升中山市交通路网通达能力。
推动创新资源共享
创新平台协同布局
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
创新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关键一环。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创新一体化,与深圳共享创新人才和资源。要以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东承”桥头堡,积极推动与深圳等城市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协同布局,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平台共享联动提升引领力
科技创新平台共享联动是创新一体化中的重要抓手。全会提出,加快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深中两市大型科学仪器等开放共享,积极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中山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支研发机构。
如何积极谋划重大创新平台联动发展?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动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打造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研发平台,推动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围绕液氢液氦、清洁能源、光学光电、检验检测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争取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同时,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完善创新协作网络,在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智力资源(专家库)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依托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建设,推动中山科研机构及企业深度参与光明科学城重大科研仪器装备预研计划,探索打造深中重大仪器设备联合研制转化基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初心和使命。近两年来,火炬开发区先后引进了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等一批头部创新平台,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火炬开发区表示将继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以头部研发、头部引领带动产业引领力、产业号召力。
构建“深圳创新力量+中山产业基础”产业创新链
全会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索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创新协作格局,支持中山企业与深圳的创新平台、链主企业强强联合,推动深圳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山转化落地。建立“东岸风投基金+西岸先进制造”科创融资协作机制,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
市科技局表示,要将全力构建“深圳创新力量+中山产业基础”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创新链,推动深圳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山落地转化。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中山企业与深圳的创新平台、链主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中山重点企业在深圳重大创新平台集中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集群。推动大湾区链主企业在中山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深中产业协同孵化创新中心。以“企业出题、院所出智、协同破题”的方式,组织专家团队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火炬开发区表示,将探索与深圳重大创新平台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在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共享科技成果。
全会要求,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市科技局表示,将全力打造全链条创新体系,助力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作为全市深中一体化的“东承”桥头堡、主阵地,火炬开发区目前正在制定对接深圳一体化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实验区赋予火炬开发区的改革事项,推动创新政策在火炬开发区先行先试,倾力打造全市科技和改革创新的“特区”。
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
先行先试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
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先行先试。深中如何深化“智慧城市”建设,两地社会治理如何实现“一网统管”?全会上,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委政法委等部委办局相关负责人作发言。接下来,我市将加快政务服务融合发展,聚焦“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法治服务”,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公共服务精准对接、社会治理协同联动。
不少于100项政务服务
年内实现“双城通办”
全会提出,要不断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和企业家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接下来将重点落实“东承”战略,推进深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省政务服务网设立“深中通办”专区,聚焦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业务,年内实现不少于100项政务服务“双城通办”,三年内实现个人业务全面通办。
围绕企业发展,我市还将推动“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中山特色专区与深圳“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互挂链接,互设综合窗口提升两地跨域企业开办便利度。市镇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开设“深圳企业VIP通道”,让深圳企业来中山投资办事即来即办、全程跟办。此外,我市还将向深圳全面开放中山数据资源,推动深中两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力争实现深中企业、群众在两地办事时免提交、免填写,一批特色事项“智能秒批”。
推进社区服务“同城化”
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社会治理
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与深中两地居民息息相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借鉴深圳智慧社区建设经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建立“类深圳”的中山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动社区治理融合互动发展,两地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享受社区服务“同城化”。
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还将聚焦社会服务,提升区域风险防控水平。深化“平安城市边界”创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合作,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加快智能平台融合共建及数据对接应用,推动数据资源交流共享。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进一步聚焦法治服务,提升区域法治保障水平。通过探索搭建服务实验区的法治平台,推动规则衔接,增进区域司法协作互动。推进合规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环湾区“知识产权保护圈”。整合资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服务、监管、保障一体化建设。
在中山市政务服务大厅,市民办理业务。
加快落实规划一体化
强力拓展产业空间
“规划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基础保障,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为其他五个一体化做好规划和用地服务支撑。在推进与深圳共同设立规划委员会的基础上,搭建统一的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扩区”规划,在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布局上与深圳深度衔接,助力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工改”步伐
为产业拓展空间保障用地
在规划上,市自然资源局将优先保障超100平方公里深中一体化合作创新区的用地规模和指标,为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留足产业空间。作为“工改”指挥部办公室所在部门,市自然资源局将加快工改“审批提速”,确保年底前批复60个以上项目改造方案,力争全年拆除整理1.3万亩以上低效用地。
此外,市自然资源局将落实好闲置土地、村集体闲置土地两项处置政策,出硬招解决闲置和批而未供用地问题,大力盘活存量用地资源,争取更多新增指标。实施“工业保障房”改革,将土地划拨或协议出让给工信部门和产业园区管委会,建设“只租不售”高标准厂房,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
市自然资源局计划于近期出台两项产业用地制度,将“交地即动工”从公开出让用地扩展到协议出让、集体流转以及存量用地增资扩产等所有工业项目。同时,实施“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查制,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努力把中山打造成大湾区项目用地和规划审批最快的城市。
接下来,在土地二级市场管理上,市自然资源局将制定国有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预告登记后即可开发制度,破解存量工业用地流转使用难题。此外,在空间优化利用上,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用地地表、地下空间立体开发,促进空间高效利用。
一体化主阵地:火炬开发区
为对接深中产业一体化拓展广阔空间
火炬开发区作为全市深中一体化的“东承”桥头堡、主阵地,将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六个一体化”为重点,深度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进程。
产业一体化是深中一体化的核心关键。火炬开发区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聚力打造“3+3”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今年内将加快项目落地,未来将全力建设优势突出、配套齐全的“三谷一港”特色精品产业园。
围绕“5+5”十大平台,火炬开发区扎实开展低效工业园改造和土地整备工作。接下来将全力推动五大片区“工改”,加快民众产业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推动“三谷一港”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全力做好民众超100平方公里主题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快全域基础设施“九通一平”,为对接深中产业一体化拓展广阔空间。
火炬开发区正在全面破除机制障碍,对标深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今年以来出台“新春暖企16条”“纾困惠企十三条”等扶持政策,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火炬开发区将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精气神,将党员干部解放出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力建设省级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点,健全完善“马上办”机制,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同时,火炬开发区将加强规划统筹,抢抓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等契机,不断优化“一江两岸”城市布局,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配套,把火炬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乃至湾区高品质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体化主阵地:翠亨新区
布局参与“深中半小时”生活圈
翠亨新区负责人表示,翠亨新区有条件、有决心,更有责任在中山建设实验区的新征程中走在前、作表率。
围绕深圳产业集群招引一批链主企业
翠亨新区将坚定不移实施“东承”战略,对“六个一体化”改革举措逐条逐项研究,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任务,深入分析论证实施路径,联动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努力在建设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中取得实效。
在营商环境方面,学习复制前海经验,探索与前海人才的职业资格、职称等事项互认,推动与深圳实现更多“跨城通办”“湾区通办”,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产业方面,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优化翠亨新区“4+X”产业发展规划,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重点招引一批链主企业,实现东西岸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创新方面,加快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高标准建设好国际人才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在理念、体制等全面提升翠亨新区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在规划方面,充分依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国家(深圳)智库资源,加强与深圳前海等地规划的对接研究,合作布局融合互动发展平台,积极构建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体系。
布局“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翠亨新区将始终坚持全市“一盘棋”,以实验区建设牵引带动其他工作,努力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全力腾挪发展空间,总结前期“工改”经验,充分借鉴佛山顺德、东莞先进经验,走出翠亨新区“工改”新模式。
全方位提升环境品质,坚决完成水污染治理硬任务,全力打造兰溪河生态人文示范片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底蕴,打造一流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在城市建设的绿色、低碳理念,深化与深圳在教育、医疗、文化、人才服务等领域合作,力争布局一批湾区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提速建设香海路、“三大片区”市政路网等交通干道和新客运码头等水上交通,积极参与“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翠亨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全会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推动实验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助力中山在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中走在最前列。
建设中的翠亨新区。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统筹:记者 张房耿
◆文字:记者 徐世球 黄启艳 何腾江 谭华健 张房耿 黄靖怡
◆图片:记者 缪晓剑 夏升权 文波
◆编辑:曾嘉慧
◆二审:周振捷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