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11 29 甲辰年十月廿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侨韵 | 华侨老宅的重生

时间:2022-08-13 15:53:48

自2008年开始,新中山人黄柳燕全身心投入到北台村侨房改造中,

“燕河居”活化项目从一间屋扩展到一条街。花香萦绕的人文角落向人们展现了新农村里的诗意生活。

中山市南区北台村凤鸣街杨公祠旁,花丛绿植簇拥着传统建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据了解,这些老建筑多是侨屋,其中最高的一座碉楼高达三层,身姿修长。它落成于1934年,本是该村老华侨杨金伦的旧居,如今则被新中山人黄柳燕一家打造成分享现代生活美学的场域,茶道、花艺、书法、摄影、音乐……多样的艺术活动给乡村带来活力,老侨房由此焕发新生。

屋顶原设计有停机坪 

燕河居所在的三层碉楼,即杨金伦旧居,曾是该村的最高建筑。乍看,它和其他侨房差别不大,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传统的“竹筒式”结构,门面不大,但纵深狭长。“三进三天井”的格局增加了屋内的采光。陶瓷排水管方便又耐用,通往楼顶天台有钢板趟门。楼下大门处的台阶、墙基、门框均以大麻石砌成,异常坚固。其双向趟栊门的设计在岭南建筑中独树一帜。大门两旁的开窗在当地也属少见。

走进室内,但见屏风中间的彩画赫然画着一艘邮轮。遥想当年,屋主漂洋过海,淘金归来,修建祖屋,也将其海外见闻凝聚在心爱的居所中,以做纪念。现在的它则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老屋当年的建造者杨金伦,在当地有着“真犀利”的绰号,人生故事传奇如戏。

2022年春节期间,在此地游玩的我们恰逢屋主的亲戚杨阿姨前来探访,她告诉我们,她的伯父杨金伦生于1897年,19岁时前往美国夏威夷谋生,在唐人街替人卖香蕉。一次大旱,农场歉收,老板为抵工钱,把农场托付给为人勤恳诚实的杨金伦。幸得后来天降大雨,加上杨金伦的苦心经营,农场的生意有所转机。发家致富后,杨金伦也十分热心参与支持夏威夷中山同乡会的工作。在杨金伦29岁这年,夏威夷政府欲回收他的农场另作他用,而此时杨金伦不幸背患毒疮,被医生告知命不久矣。心灰意冷的他决意回国,不想在漫长旅途中得到痊愈。

死里逃生的杨金伦回家娶妻建房,他在孙文西路买商铺,在横栏镇买土地,还寄望凭着大宅附近的北台涌,日后能给空余的房间带来住宿客源。

北台是“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的故乡,在他的带动下,这里也成为中山有名的“飞行员之乡”。杨金伦最初将大宅设计为五层,楼顶平台可做直升飞机的停机坪,皆因他的弟弟杨华焯也是杨仙逸所在航空局的飞行员。杨金伦本人在夏威夷时亦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航空救国运动。在家乡亲人生活困难时,杨华焯曾亲自驾机,向北台上空投食物。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座建筑工期耗时七年,未能实现五层,终以三层完工,但仍足以傲视周边。

杨金伦本想在大宅中安度余生,不想时代风云诡变,人若浮萍飘零。1955年,年过半百的他再赴海外谋生。直到中国改革开放,杨金伦欣然回国探亲。他于2005年在美国离世,享年108岁。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其精心打造的杨氏大屋。

2019年11月29日,游客在黄柳燕保育的侨房里写生。
打造中山首个“妇女微家”

2018年,杨氏大屋吸引了“新中山人”黄柳燕的目光。“老房子由青砖搭建,通风透气,是养花的佳所,正是我的理想之地。”

黄柳燕是广西人,懂得茶道与花艺,她随台湾籍丈夫来中山创业,待儿女们逐渐长大后,她萌生了开工作室的想法。她的朋友鸣是“益”起保育侨房项目的成员,经常在南区沙涌、竹秀园等多个乡村走访。听闻北台有人正在寻觅活化保护祖屋的有缘人,她们来到这里,但见屋后青山为屏,路的尽头便是田园,站在三层碉楼的顶上,村庄的风光尽收眼底,她们心中满是欢喜。

接手杨氏大屋后,黄柳燕将此处取名为“燕河居”。燕,取自她的名字;河,则是流过村庄的北溪河。当然,这里茶道、花艺、种植样样都离不开水,取“河”字亦会意于此。

房屋外观基本上是“修旧如旧”,内饰风格仍与当初一脉相承,只是更为整洁、文雅。看似变化甚微,其实修复、加固的工序繁多。原本的内墙刷着前任租住者刷过的白灰,修复时需要一点点把它磨掉,还原本来的墙体。光是这一道工序,施工师傅表示:这辈子从来没做过这么辛苦的活儿。

改造老屋也如静待花开的过程。修缮历时一年,燕河居于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到目前为止,活化项目从一间屋扩展到相连的五间屋,整整一条街,创意不断扩散。其中一间是花趣园,花叶掩映处是一间棋房,古朴的挂钟、农具等装饰其中,闲坐时但闻鸟语花香,心境平和恬淡。

如今,碉楼旁的一座房子作为“益”起保育侨房的活动场所,还有许多小房、阁楼,或户外空间,让来客随意选择,或是插花,或是品茶,或是闲聊,又或者是独处发呆一会儿,享受片刻宁静。

侨房保育活动室旁的另一间小屋深处还有一处充满仪式感的茶室,需要客人盘膝而坐,落地玻璃外景如画,那是老屋自带的小庭院,庭院内的植物高低错落,层次感丰富,虽是一处人工天地,却萌生出自然的野趣来。

坐在碉楼的会客厅,原有旧屏风上一面白墙,不着装饰,这是黄柳燕刻意留白,但见大花瓶中几枝细竹,灯光映照,白墙上便留下淡淡竹影。

事实上,燕河居改造的不仅是一间房,而是一条街。与杨氏大屋相邻的五间侨房,都变成了花香萦绕的人文角落,成为“花卉文化馆”“茶文化馆”“侨文化馆”。离凤鸣街数步之遥处,黄柳燕又将两座即将倒塌的老房子改造成可容纳一百多人活动的多功能综合厅。

目前,黄柳燕一家也从城区搬至此处生活,成为地道的“村民”。她时常到北台的小学给孩子们讲授茶艺、与乡村赏导员组织亲子公益活动,并与村民分享生活美学之道,带动周边一百多户居民参与美丽家庭建设。2020年6月4日,中山首个“妇女微家”在“燕河居”挂牌。适逢当下开展的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燕河居”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带动了周边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户致富。老侨房本身,也成为乡村游的网红景点,向八方来客展现了新农村里的诗意生活。


2022年3月12日,房前的蕉林现已成为村里的小公园。

2020年8月7日,黄柳燕在改造好的多功能综合厅楼顶上荡秋千,闲适惬意。


◆《中山画刊》编辑部
◆文:廖薇
◆图:明剑
◆编辑:张英、刘永盛
◆二审:明剑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