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5 18 甲辰年四月十一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斫琴:二百道工序两年做一张琴

作者:詹琪琳 时间:2023-06-12 10:27:30

在田一然及先生崔力元位于中山东区街道三溪村的工作室里,两幅墙面分别展示了“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传承谱系及斫琴工艺的分层示意图,简洁明了。


崔力元在工作室讲解斫琴工艺。(摄影丨于涛)

2022年,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从谱系可以清晰地看到该项工艺传承的脉络,其过程可以用两个现代的词语来形容:交通,融合。

传承脉络,开放接纳

第一代大休上人,四川省仁寿县人,擅琴书画印,通制琴琢砚;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四川峨眉山宝光寺云游至杭州云居山圣水寺任住持;1921年任姑苏寒山寺住持,历经三年修复寒山寺;1927年任太湖西山岛包山寺住持;1932年于天马山无隐庵圆寂。

第二代徐文镜,浙江台州人,古琴家、书画家,善金石篆刻。民国初年于杭州随大休上人学琴;与胞兄徐元白曾居西湖畔联手斫琴多床,抗战后移居广州,解放后移居香港,斫琴弹琴分别传弟子蔡昌寿、邓兆华;1975年辞世,著有《古籀汇编》《西湖百忆》《镜斋十二琴铭》。

第三代蔡昌寿,祖籍广东潮汕地区,祖业“蔡福记”乐器,1935年全家迁居香港,结识徐文镜并拜其门下,热爱古琴,“蔡福记”最终专注斫造古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共斫琴二百多床,修复历史古琴逾百张,为丝弦琴斫造技艺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四代丁弘,澳门出生,祖籍东莞,19岁习东阳木雕,21岁随岭南书画家谭允犹(谭氏乃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旅居澳门时的学生)习书画;1994年随香港著名古琴家苏思棣学古琴,翌年再随香港斫琴家蔡昌寿习丝弦古琴斫琴之法;近年常于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四地传授古琴和画艺;其为“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传承人,“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2015年被列入珠海市非遗名录,2022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第五代田一然、崔力元,祖籍辽宁,现居中山。丁弘入室弟子,夫妇随师学习丝弦古琴弹奏与斫造技艺,兼修国画与雕刻。

由以上的派系脉络可见,从四川、江浙到岭南,直到如今的大湾区,传承可以是东南西北的交融。开放、接纳的态度是生命力所在。

一家三口,通力传承

丝弦古琴的斫造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做好一张琴起码需要两年时间,徒手一步一步做,上灰、打磨、鬃漆,都要反反复复七八遍,过程之中等待自然干透,是一个凝聚、等候的过程。崔氏夫妇合力同时做多张琴,崔力元主力斫、刨、挖、雕这些“木工大活”,田一然调灰上灰、打磨、调漆鬃漆、推光、上弦、调校等“细致活”。一张琴除了丝弦外,是定制的,所有工艺都出自夫妇之手,包括所有部件如冠角、承露、岳山、雁足、龙龈、护轸均亲手雕刻制作。这都是继承了师父丁弘的风格。丁弘斫琴,融入岭南派绘画对线条的审美,加之传统木雕技艺对古琴配件的精雕细琢,使斫琴技艺在传承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提升。比如丁弘制作的蕉叶琴特别有名气,是因为光从外在的蕉叶款式上观赏就特别漂亮,蕉叶的线条灵动,仿佛很柔软,有律动之感。


选材。(摄影丨于涛)


崔力元教儿子刨面板。(摄影丨于涛)


挖槽腹。(摄影丨于涛)


蒙布,防止开裂。(摄影丨于涛)

在古琴的圈子里,女性斫琴、夫妻共同斫琴都是比较罕见的,何况是斫造丝弦琴。更难得的是,崔氏夫妇上初中的儿子小崔回家时也随父母斫琴、习琴,跟师公习画,投入“大休丝弦古琴斫造工艺”这项非遗的传承。

除了潜心斫琴外,崔氏夫妇对古琴艺术也做了大量的推广工作,他们每周会去一次深圳传习,那边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工作室,不时也会到省外交流、上课。继承、学习、实践、沉淀,夫妇表示他们幸运地遇见古琴这件传统文化宝物,更幸运的是有机缘学习斫琴,可以把一种完美的器物亲手做出来,他们感到快乐,这种精神上的收获,是至上与无价的。

斫琴步骤:

一、选材

二、画样

三、开琴料

四、刨面板、底板

五、挖槽腹

六、合琴

七、蒙布

八、制灰胎

九、打磨

十、雕冠角

十一、装琴徽

十二、鬃漆

十三、推光

十四、上弦调音


合琴。(摄影丨于涛)


反复打磨、推光。这类细活多由田一然做。(摄影丨于涛)


琴瑟和鸣,闲暇之时,一家人常常会一起品鉴古琴制作技艺,其乐融融。(摄影丨于涛)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