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打击乐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在民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活力。它们是乐团中的“灵魂人物”,大鼓一击,声震四方,不仅奠定了乐曲节奏的基础,更激发了澎湃的情感,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音诗·英雄少年叙事》是星海音乐学院李复斌教授为中山市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民乐团量身创作的曲目。在这首背景宏大的叙事曲中,打击乐器成为整首曲子的“灵魂”,不仅定下了令人激昂澎湃的旋律,也将催人奋进的鼓点,敲入了听者的心间。
与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鼓点给人的强烈印象不同,在这支民乐团中“掌控”打击乐的大多数是女孩子,比如我们采访的三位女子打击乐手。
挑战与成长
钟欣余、向雅瑄、樊沛林同是光后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她们既是同学,又是乐团中的队友。从一年级开始一同学习扬琴,又在四年级时同时被选中,在乐团中兼顾起打击乐的重任。
向雅瑄负责的是一面与人齐高的中国大鼓。
樊沛林是乐团中的“小忙人”,她一人要掌管着小军鼓、立镲、卡巴萨三样乐器。
钟欣余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挑战和适应定音鼓,内心也从最初的沮丧、气馁,到自信、从容。
为了让乐团器乐更丰富,老师专门挑选出几位扬琴手担任乐团中的鼓手,当时正读四年级的三位同学分别被选上,开始了与鼓的缘分。
在整首叙事曲中,最开篇的华彩便由定音鼓带来,它由四个不同大小的鼓组成,按大小顺序排列。每个鼓的声音大小各异,完全依靠乐手的手感和技巧来调控。负责定音鼓的钟欣余,虽然容易紧张,但她的鼓却打得极为霸气,每一击都干脆利落、又飒又准。
“定音鼓的音色和音准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摸索才能精准掌握。”欣余回忆起自己练习定音鼓时,言语间充满骄傲,“我需要同时控制四个鼓的节奏和速度,对演奏者来说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她有着节奏的天赋,但仍然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挑战和适应这门新的乐器,内心也从最初的沮丧、气馁,到自信、从容。“我现在每天还会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心里面把曲谱过一遍,确保每次的演出不出错。演出时我也会告诉自己,要放松,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她笑着说。
乐队后排,一面与人齐高的中国大鼓前站定的便是向雅瑄。很难想象一人高的大鼓,如何由看起来颇为纤瘦的女孩击打,并且每一次击打都如此充满力量。“我的鼓主要是营造紧张氛围和掌控节奏。”向雅瑄说,初次上手大鼓时她还不太适应,为了增强自己的节奏感,她只要一有空就会在心里默念节奏,甚至在没有鼓的时候,都会用手指在桌面上敲击,配合脑海中的旋律,以此来练习和巩固。
樊沛林是乐团中的“小忙人”,她一人要掌管着小军鼓、立镲、卡巴萨三样乐器。小军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它常与大鼓同时使用,增强乐曲的节奏感,镲则在乐曲中充当旋律的敲击板,是重要的节奏乐器。卡巴萨则因其独一无二似沙下落的声音,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质感。
适应多样乐器,让它们在正确的时候发出正确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开始我特别容易手忙脚乱,恨不能成为八爪鱼。”樊沛林开玩笑地说,但当她沉下心来,花四五个月的时间刻苦练习,克服困难并逐渐掌握技巧,直至完美地完成整首曲子后,哪怕站在乐队的最后排,她也在心里为自己暗暗竖起了大拇指。
自信与喜爱
即便成为乐团中“一槌定音”的鼓手,三位少女不仅没有舍弃自己喜爱的扬琴,还练就了许多才艺,生活多姿多彩。
“我的扬琴已经考到八级,我想继续学习演奏更多的曲子。”向雅瑄说自己最喜欢的扬琴曲目是《将军令》,这首曲子让她感受到了音乐中的力量和激情。好学的她在探索扬琴艺术的同时,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扬琴相关的传统文化。她会主动找寻古代文人墨客如何通过诗词歌赋来赞美乐器之美,更会了解扬琴曲目背后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故事。
钟欣余则是一个除了喜爱民族乐器外,还热爱中国舞和爵士舞的女生,并且在舞蹈方面也表现出色,经常参与演出,“每种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我觉得它们都很有魅力。”她说,“在乐团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开放和开朗。我还在这里交到了非常好的朋友,可以一起面对困难。也让我知道,有很多困难只要有决心和勇气,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她也渐渐地开始学会挑战更多的“不可能”。
樊沛林除了对手中的扬琴喜爱有加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喜欢唐朝的服饰和音乐。我甚至考虑学习琵琶,虽然我们班好多同学也在学,都说好难。”她说,未来她想掌握更多的传统乐器,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因为它们那么美。”
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民乐团的孩子们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上进行汇报演出。(摄影|文波)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