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1 08 甲辰年十二月初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物华录|毫厘间“绘”就万千气象

作者:闫莹莹 张楚烨 时间:2024-12-03 14:55:19

“现在我们能在0.01毫米厚的金箔银箔上实现金雕画,这一工艺的突破不仅大幅降低了金雕画的成本,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接受央视栏目《平凡匠心》采访时,何超笃定地说,“工艺研发工艺创新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是我的生存之道。”

何超,何许人也?他是金雕画原创人,工艺产品铜板雕刻画创始人,非遗传承人,被业界称为“中华第一刀客”。1993年大学毕业后,何超来到中山发展,至今已逾30年。从进入金雕画行业开始,何超一直在不断创新,通过三次工艺技术的创新“革命”,他将金雕画技艺带到了一片新天地。

■入行

精雕细刻 铁笔生花

何超的从艺之路由1995年开始。那一年,受青铜铭文艺术与玉石雕刻技艺的启发,结合当时欧美传统金属雕刻工艺,何超开始了金属雕刻的工艺研究。


何超以刀代笔在铜板上雕刻出万千气象。

“金雕画的艺术灵感源自中国传统的錾刻工艺。”何超说,錾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技艺,它融合了两种金属手工艺技法:一是錾凿,二是雕刻。

为了让技艺更上一层楼,何超曾游历欧美数国观摩学习,仔细研究各类金属雕刻工艺。经历反复的研习探索后,他终于在1998年首创出工艺产品——“金之镂”铜板雕刻画(手雕金画)。

金雕画以刀代笔,在铜板、金器、银器等金属表面,通过推、锤、钻、挑、扭、拉等多种手工技法雕刻成画。“刀”如龙蛇,錾“金”成画——金雕画的每道线条,因技法不同,呈现不同质感,立体的画面在视角和光线变化下,也闪烁着光泽,十分精妙,这使得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超的金雕画作品,讲究的是落刀无悔、一气呵成,格局上有着金石雕刻的开阔大气,细节处又兼具传统工笔的细腻精妙。国家历史博物馆主任级研究员齐吉祥曾评价他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几百上千刀的手工雕刻,堪称艺术品,非一般工艺品可比。”

2006年,何超创作的120幅黑底镀金《民生百图》获得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此后,他成为该奖项的常客,2010年《千手观音》获银奖,2011年《清明上河图》获金奖,2012年《瑞谷图》及铝板雕刻《双鹤图》获银奖,2012年《镂空珐琅牡丹插屏》获金奖。

■破局

千锤百炼 打磨绝技

“金雕画是现代艺术品,并非传统工艺。”何超说。新创一门工艺显然不能墨守成规,1998年何超在传统金雕技法基础上,辅以现代“黑底镀金”的电镀技术,终于在手工艺品设计行业里拥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技。

他在铜板上雕刻成画后,再将刀纹用独特工艺披覆一层金色的纳米保护膜,让刀纹的光泽与底色形成高度反差,随着视角的不同而形成光线流变。强烈的视觉对比,让整幅作品既显金碧辉煌,又透出高贵沉稳。


新技术为传统金雕画赋予了更丰富的色彩。


新时期何超尝试用金雕画技艺展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题材,不再仅限于山水画作。


在创作《清明上河图》金雕画时,何超与团队历时三年,以1:1 的比例还原原作,重新以刀描绘北宋都市的繁华生活。为防止变色,何超还在刀纹上布满24K金,成就名副其实的“金”雕画。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它独特、华丽、贵重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2011年问世的金雕画《清明上河图》,是作者何超都自认难以复刻的经典,“为了这幅作品,我闭关创作了三年,一比一还原原作,以刀为笔描绘北宋都市的繁华生活。”何超介绍说,“完成一幅金雕画作品,要对不同题材雕刻所需的繁杂刀法了然于心,对金属的氧化变色、保持度以及硬度等把握到位,绝非用刀蛮干就能完成。”

黑底镀金的金雕画走红一时,让何超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商业订单也纷至沓来。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产品被模仿,技术开始失去优势,何超与团队也尝试过把黑底换成红色等其他颜色,但因作品制作周期长、无法量产、成本高等特点,公司营收一直低迷。

何超再一次开始了技术创新。这一次,他把研发方向锁定在色彩上。因为在金属上着色困难,传统錾刻大都保留金属原色,金雕画则是将金箔镀在刀刻线条上。单调的色彩,让金雕画的艺术表现力颇受限制。

为了能在金雕画上附着更多色彩,何超和他的团队尝试过手绘、印刷、打印等不同的方式,但成效都无法令人满意。都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勤于钻研的何超开始在版画上找寻金属印色的灵感。反反复复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何超始终没有实现工艺上的突破,曾经十几人的团队也仅剩7个人留守奋战,一度捉襟见肘到发不出基本工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无望的时候,何超找到了心目中的一款“打印机”。“它能精准地给金雕画喷色。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积蓄买下这套设备。”何超几乎是孤注一掷地拼上一回。

值得庆幸的是,他找到了方向!经过千百次的试炼,他终于如愿以偿将丰富的色彩,精准地“画”在了金雕作品上。

这次工艺突破给了何超更大的创作空间,他的金雕作品再次绽放光芒,丰富的色彩使他的金雕画创作空间越走越宽。他开始尝试用金属雕刻工艺重新雕刻出很多经典画作,“和原作相比,金雕画增加了雕刻的刀纹,让画面更有立体感,还有了更多的光影变化。”何超说。

“我们与故宫合作了十二花神图,把故宫的残画用金属雕刻技艺进行再创作,变成一个全新文创作品。”有了新技术加持,何超创作的十二花神金雕画,在神态的飘逸、灵动之外,原作中丰富的色彩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但是,这次定制又增加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把贵金属做得很薄。”何超说,每款作品的耗材是50克白银,要做成规定尺寸的作品,势必需要将底板压制得很薄,再在上面“精雕细刻”,在工艺上这很难突破。“把精雕画的厚度从0.8毫米降低到0.1毫米,已经是我认为的一个极限了。”何超说,在“吹弹可破”的金属板上雕刻需要极度小心,很容易前功尽弃。

有了困难就解决困难。一路披荆斩棘的何超再次拿起了创新之斧,要凿开横亘在眼前的又一关隘。

■传世

让非遗变时尚   让年轻人喜欢

何超的第三次工艺创新开始了。这一次他突破了金雕画的两大困境:一是让产品实现可复制能量产,二是实现了0.1毫米底板的极限突破,将底板压薄至0.01毫米。

2023年,何超购置了一套全新的冲压设备,他开始尝试用500吨的机械冲压与激光复印相配合,在金属板上呈现出刀具雕刻的效果。“我们手工雕刻出模板,再用设备复制出作品,实现底板的一次成型,再在上面上色喷印,实现多种多样的色彩效果。”何超不无自豪地表示,这套工艺技术,帮助他和团队再次走在了行业前列。

这一年,他把个人工作室搬到了港口镇,事业也迎来了新局面。“港口镇内有很多企业可以与我们合作。”何超表示,工艺突破后,他们能将金雕画与很多材料结合,“底板变薄后我们可以与玻璃结合,既保留了空间的通透性,又体现出金属质感。作品实现量产后,我们可以大批量地与其他产品结合,让产品外观呈现更高品质。”

《松梅双鹤图》是何超目前正在生产的作品之一,原画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出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沈铨。“我们先用铜板精刻一张原画,再冲压成模型,之后再附着色彩,整幅作品就有了不一样的质感。”何超介绍说,灯光下,金雕画精准地还原了原画生动、细腻的画风,不同的是,金属线条在灯光下折射出璀璨光泽,让整幅作品更加“流光溢彩”。这样一幅现代工艺下才能做出的工艺品,以往至少要耗费月余的时间精雕细琢。

“按现在的技术,这幅作品已经能进行机器量产。”何超介绍说,进行机器冲压后,贵金属原料的成本降幅可达90%,仅0.01毫米的底板,早已冲破了手工金雕的极限,却是新工艺为金雕画市场带来的全新天地。人工成本与原材料成本的大幅缩减,使一幅金雕画的价格能压缩至以往的两成。“这样,金雕画的市场普及度一下子就提高了。”

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何超再次用金雕画作给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新风潮。他与深圳天火数字文化公司合作,创作出国潮IP形象“天火熊猫”系列文创作品——《天火熊猫十二星座》,形象可爱、意义独特、价格亲民,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有传统金雕技艺,更体现出现代工艺的大胆创新。

现阶段,何超仍在不断尝试,努力将现代审美、前沿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现代工艺与创新设计的重新演绎,传统文化将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松梅双鹤图》是何超目前正在生产的作品之一,原画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出自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沈铨。有了新技术的加持,他们可以在仅 0.01 毫米的底板上,通过一个模板,“复印”出许多的金雕作品。


如果使用传统技艺,金雕画较难着色,或保留金属原色,或仅用简单对比色。新技术不仅突破了“底板”薄的极限,也能为金雕画“绘出”更丰富色彩。

有了新的“打印”技术,何超能让自己的金雕画作以玻璃为底,以铜箔为底,甚至以木为底,大幅度地降低了制作成本,为曾经昂贵的金雕画走进日常生活,创造了无限可能。

(本版摄影丨文波)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