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5 05 甲辰年三月廿七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侨韵 | 老校舍、小森林与一群可爱的“花儿”

作者:廖薇 詹琪琳 时间:2022-06-15 15:56:15

“立夏了,立夏了,绿色舞台真热闹。蝴蝶绕着花儿飞,云儿绕着小树飘……”

夏天到了,喜悦成长三溪幼儿园的孩子们唱着节气的歌谣,在他们的小森林里耍乐。这座幼儿园推崇自然与艺术的教育,园内生长着不少百年树龄的古树,还有一座去年刚满90岁的三溪小学旧校舍。侨捐建筑老校舍盛载了一群华侨子弟与当地村民的成长故事,如今是娃娃们的梦想乐园,一座长在小森林里的幼儿园,让每个初见它的人都不由惊叹:“真美好!”


三溪小学校由当地华侨于 1931 年捐资兴建,一砖一瓦,皆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如今它成为当地幼儿园的一部分。


之前封平了的漂亮屋顶,现在重见天日。


老校舍的一楼,室内装潢充满怀旧感。


三溪幼儿园总园长梁慧谊在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学习烘培。

站在这里,历史美感与自然气息扑面而来

“是它,把我召唤到这里。”

坐在三溪小学校旧校舍的天台上,三溪幼儿园总园长(喜悦成长教育创办人)梁慧谊对我们说,她对这座老建筑一见倾心。初见那刻,明净的它,立于开阔空地间,四周古树环绕。在这里,历史美感与自然气息扑面而来,融合得恰如其分,也启发了她对儿童教育的全新认识。

亲近自然、 爱的信仰与开放的理念,梁慧谊说,这一切也是受到老校舍的启发。“感激老房子让这一切发生。如果没有来到这里,我不会学习、重新成长。”

开办一所理想中的幼儿园,是梁慧谊多年的夙愿。正在她苦觅场所时,有朋友提示她三溪村有间老校舍。她对三溪村并不陌生。小时候,她就跟着曾在此下乡的父亲来过这里喝喜酒。村里有座恢弘的梁氏祠堂,让同样姓梁的她倍感亲切。

当时,三溪小学校老建筑也是作为当地幼儿园的校舍而存在,三十多个孩子由两个老师照看,但设施和服务都很有限。梁慧谊接手后,一心想让老校舍重新焕发它的光彩。可是最初的设计方案让她很不满意。“装饰过度,创新不足,没有体现对老建筑和在地文化的关照。”幼儿园设计方案搁置的那个夏天,她恰好要去英国看望儿子。自驾游途径一处古罗马时代的温泉小镇,她为当地新旧文化的有机融合而兴奋。傍晚八点,天依然明亮,正在喝咖啡的她看到一束神奇的光晕正好打在咖啡馆对面的一处老建筑上。“那其实是一座新建筑,可你感觉它好像一直就存在那里,与周围的旧建筑如此和谐。”这座建筑的风貌启发了她的幼儿园设计。

2019年7月,三溪幼儿园旧房改造工程完成。新校舍与老建筑以连廊相通,同时连接了通往小森林的环道。旧校舍的三楼将作为食养花园,给予孩子探索种植的乐趣。站在此处,周围山丘、村舍、树木尽收眼底。深灰、卡其、米黄与本白在新老校舍之间交错呼应,营造出绿荫之下温暖的森林之家。

改造不是整容,而是新与旧的有机结合

三溪小学校由当地华侨于1931年捐资兴建,一砖一瓦,皆体现了华侨对家乡的热爱,水泥钢筋全是进口,因此十分耐用,其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既有卷草花纹的西式浮雕,也有中国特色的回纹元素。屋顶的女儿墙上,我们依然可见“刘九记造,民国二十年”的字样。

梁慧谊对老建筑的利用小心翼翼,她将其设定为一个多功能的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它可以是展览室、音乐室、科学室......她更愿意将其称之为感官室,以十二感官教育,让审美为日常生活增添仪式感,让孩子获得身、心、灵的成长。

老校舍的修复改造首先需要符合幼儿园设施的硬性规定,装潢则以“减法”为主。梁慧谊试图恢复其本来的气质,前业主加建的与原风格不搭配的建筑构件和水泥屏障被她拆除。比如,二楼之前用作吊顶的石膏板压低了天花,如今露出本来的屋顶和骨架,让空间更加舒朗轻盈。天花下的红色垂布据称也是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封顶纪念。 为了安全起见,阳台加了带卷的铁栏,添加了走廊的吊灯,但仍延续着民国风格。

“我们好像和过去的一切重新连接了。” 经历一代代人的使用,老房子自然留下时光的痕迹,比如,窗栅已换作铝合金。但在这个老灵魂里,其本质个性是不能轻易摧毁的。梁慧谊认为,而是赋予其有机结合,长出一双和谐的翅膀。

老校舍的一楼,如今被布置成怀旧风格浓郁的会客厅。步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重新回到老故事发生的现场。

让孩子像野花般成长,让大人们学会静待花开

在修复老房子的过程中,梁慧谊也获得一种抵御焦虑的力量。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她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教育的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她所提倡的“喜悦成长”,仍是平静而纯粹的过程,不盲从,不速成,家长与师生间相互支持,静待花开的那一刻。

梁慧谊在此实践她的育儿理念:幼儿园内尚存多处留白空间,有待她和孩子们共同去丰富。“希望我们一同见证它的成长,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无限可能。”

笔者到访的当天,孩子们正在树屋下的沙地上跳舞,荡秋千,爬网,做游戏。荔枝林下有个圆形的草窝,师生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百花节准备节目,演唱着送给夏天的歌谣。不久后,这里的五棵荔枝树又将挂满红彤彤的果实,在歌声里一颤一颤,打着节拍。

回归自然的状态,也是梁慧谊推崇的教育方向。为营造自然又不失美感的环境,学校山坡本是杂草丛生,平平无奇。她搬来泥土塑造微地形的肌理,恢复高低起伏的自然曲线。她还利用周围大树和现有空间,为孩子打造大自然中的冒险乐园。“好的教育应是让孩子自行探索,发现宇宙的奥义。经历过大自然的体验,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才能成长为健全的人。”幼儿园内所有家具、用品几乎都是天然材质,给人返璞归真之感。

今年“世界地球日”之际,幼儿园内的各项环保设施也投入使用,并成立了环保小组,带领全园师生和家长共同实践垃圾减排。

实现环保永续的生活不是一句空话,在幼儿园里行走,我们会不时发现蚯蚓洞——一个个插入泥土当中的白色小圆桩。孩子们把干净的果皮投入其中,蚯蚓会从泥土下的小洞转进去“施法”,最后形成肥料。老师还会带领孩子用橙皮、柚皮等制作清洁酵素。“孩子们平时洗碗就是用它,环保又不伤小手。”幼儿园一角的朴门永续面包窑,以花园林荫下的枯枝败叶为燃料,师生们体验烘焙、分享美食的同时,也给花草树木准备了草木灰肥料,让它们同样能茁壮成长;另一处朴门永续香蕉圈的堆肥区则会给孩子们提供水果大蕉,生成蕉叶做美食。

此外,学校还安设有厨余垃圾堆肥箱、旧衣回收的衣物银行、有毒有害电池回收桶等,实现废旧物资的多方面循环再利用。

将环保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寓教于乐。一个个“小而善”的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孩子与他们的家庭,加深着他们对地球家园的爱护。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传递爱与自由的能量。”是园长的表达。人在自然里,心景相融,真诚相守,展现了全部的美好。

三溪村老居民罗庆文


八旬文仔回忆校园往事

采访幼儿园改造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特意邀请了三溪村老居民、今年虚岁89岁的罗庆文故地重游,感受老校舍的变化。

11岁那年,罗庆文进入三溪小学校,度过六年美好时光。他说,学校曾经驻扎过军队,也做过知青的宿舍。公社时代,学校改为谷仓,课室搬到楼上,作为仓管员的他还在旧校舍一楼门侧的小屋内睡了一年多。他回忆,自己读书那会儿,学校鼎盛时期有过百名学生,就连小鳌溪,长命水、亨尾、新村等邻村的孩子也前来就读。一个学期为半年,学费乃是三斗谷(一斗约十斤),老师的工资也是以谷米计算。学生中有三成还是女生。三溪村有许多华侨子弟,罗庆文的同学很多后来也出国了,有的每年清明祭祖仍会寄钱回家乡。

虽然也曾吃过老师的戒尺,但在文仔的回忆中,校园生活丰富而美好。他们每天早上做早操,读《总理遗嘱》,偶然组织郊游野餐,参观其他学校,甚至曾经徒步去过濠头、大岭。低年级的课程多以抄写、朗诵、默写古诗文为主,高年级增设有自然、历史、地理。 “当时都是用毛笔,只有一个华侨子弟最架势,拥有一支派克笔。”老师用《秋水轩尺牍》为课本,教授他们如何写信,学习古文。

每年举办的篮球赛、校庆时“打铜鼓、吹喇叭”的热闹,最是让他念念不忘。哪位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哪个曾经与他促膝长谈,他仍历历在目。虽然忘记了原先的校歌,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五桂山游击队员教给他们的粤语歌谣:“五桂山啊五桂山,五桂山上开着吊钟花。你有石岐,我有山区,任你机枪大炮也不怕。南朗又打,石岐又打,打倒契弟彭济华。”(注:彭济华是伪43师师长)

重新步入自己童年时代的学校,“文仔”不住好奇张望。有些事物已经消失,比如那气派的拱形校门、已填埋在树屋底下的水井;有些事物依然存在,百年树龄的荔枝树、榕树、三稔树枝繁叶茂,仍在园中庇护着新一代的学生。

三溪小学旧校舍一楼自己曾经睡过的小屋现已作为储物室,罗庆文指着入口上方的横梁称,这里曾经有一处“V”字标志,老师告诉他们, 那是胜利的英文缩写。它的旁边挂着一口铜钟,上课、放学,老师就会在此敲响大钟。

说罢,他模仿起老师敲钟的姿势,“当当”的钟声仿佛萦绕耳畔,记忆深处,一个个少年归来。


孩子们在老校舍前玩耍。


小森林里的“树屋”是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用橙皮、柚皮等制作清洁酵素。


深灰、卡其、米黄与本白在新老校舍之间交错呼应,营造出绿荫之下温暖的森林之家。


◆《中山画刊》编辑部
◆文:廖薇 詹琪琳
◆图:缪晓剑 孙俊军
◆编辑:文智诚、刘永盛
◆二审:明剑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