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4年05 02 甲辰年三月廿四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百千万工程”・侨房新韵|上塘村:侨房有“千面” 齐诉桑梓情

作者:苏小红 徐钧钻 付陈陈 时间:2024-01-16 11:20:04

午后的村口,百年的细叶榕随风伸了个“懒腰”,与树下的老人一样,静默地凝视着中山市南区街道上塘村。上塘村与周边的恒美村、沙涌村、竹秀园村相依相偎在旗山怀抱,近代以来,村民就有出洋创业的先风,是远近闻名的侨村。

当你沿着上塘牌坊、上塘大街、师姑岭街一路探寻,一定会为这里的侨房建筑的魅力而惊叹:村中既有金花庙、华光殿等传统古庙,又矗立着近百年历史的良都堂;既有雕梁画栋、灰塑壁画的岭南民居,也有融合中西式风情的大院大宅……“上塘侨房建筑风格之丰富在中山乃至周边地市都是少见的。当年上塘先人追随马氏、郭氏等百货先驱,在外打拼,赚到了钱带回乡下,建起了一座座宅院,我们今天有责任保护好这些建筑,续写好这段华侨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故事。”一名参与上塘侨房活化保育的归侨陈翼良如是说。

永安路旁的上塘村不大,与沙涌、竹秀园、恒美仅仅一街或一渠之隔。《中山市南区志》记载,南宋期间,千里无烟的旗山脚下逐渐热闹起来:马南宝家族辗转开村沙涌,李松岗兄弟迁建恒美。及至明代,一些常年漂泊水上的疍家欧姓及黄姓人家上岸,开始在今天竹秀园和上塘一带开枝散叶。其中黄、欧两姓在旗山半坡开了新村,相传因该村依偎于旗山之麓,山上流下的溪水在村内汇集成众多小水塘,村民填塘建屋,遂称“上塘”村,亦称“上堂”村。几百年来,上塘世居村民就有李、黄、杨、汤、商、何、张、邓、郑、马等姓氏。

清朝末年,附近深湾、石鼓、龙塘的一部分村民迁来,在上塘东面又建了师姑岭村。师姑岭后来并入上塘,成为这里一条街的名字。

建筑不言不语,却可以从中窥见一座村庄的精神世界。

每一座侨房背后都是一段家族奋斗史

穿过上塘牌坊,上塘村内的街巷肌理保留完整,行走间,但见巷陌交通、古厝林立,开门即绿、推窗见果。华洋一体的老建筑屋群,是近代中山人“开眼看世界”的绝佳写照。


兰桂堂占地2亩,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 (摄影|缪晓剑)


兰桂堂是上塘村最宏伟的建筑。 (摄影|缪晓剑)


上塘侨房的内门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透光的彩色玻璃。(摄影|缪晓剑)


摄于2023年1月,上塘大街。(摄影|李伟荣)


上塘村一栋苏式风格的旧民居。(摄影|缪晓剑)

沿着整洁的村道,行至师姑岭大街19号的兰桂堂,推开半掩的大门,一座欧陆式住宅便映入眼帘。主建筑分三层,通体浅色,方平顶层,设有天井,正面饰以罗马通天柱,二三层皆有大阳台,两侧有大窗,在周围的岭南民居建筑群中显得格外宏伟稳重,院子里种满了绿植。1918年,华侨李润芝回乡,在上塘购地2亩,建起了这座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大院大宅,所用的建材全部来自英国、法国。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和贤妻,李润芝为这座大宅取名“兰桂堂”。

上塘经联社党支部书记何健柱说,当年“四大百货”家族带动家乡附近多条村落的发展,建筑风格独特的近现代建筑在上塘比比皆是,这些老房子都有着不俗的身世。何健柱曾在李氏后人出示的一张永安百货合照里看到了许多上塘先辈的身影,照片中,上百名永安百货员工西装革履,李润芝也身在其中。这些先辈很多跟随百货先驱从事百货、金融、买办等工作,赚到钱后,回乡购地建起了一座座大宅大院。

祖籍上塘的归侨陈翼良在参与侨房活化过程中有类似的发现,他曾改造的两间房屋规模巨大、装饰精美、品位独特。后来联系其后人,才获悉房屋曾经的主人是在上海、香港之间做股票交易的,自然资金雄厚、见多识广,也将家乡的房子建设得美轮美奂。

上塘西街55号,一座两层高的白色教堂矗立在一条窄窄浅浅的小渠旁,显得格外亮眼。这是一座基督教教堂——良都堂,透过它的历史,也能窥见上塘华侨与“四大百货”的渊源。

据介绍,良都堂由香港著名建筑家何永乾设计图纸,香港营造商承建。1918年,马应彪、马永灿、欧亮、李殿洪等12人商议在家乡筹建教堂。其中李殿洪捐出自家8分地,教会又在毗邻地段购买了5分地;何永乾赠送设计图纸;马永灿、欧亮捐出了大部分资金……这12位筹建董事既有“四大百货”中的马氏、郭氏、蔡氏三家成员,也不乏在海外创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上塘人。“南区是四大百货发源地,跟随百货先驱奋斗的上塘先辈身上有着深厚的拼搏精神和家国情怀。建筑无疑要活化,但也要挖掘、传承好先辈爱国爱乡、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的故事和精神,推动中山新一轮发展。”何健柱说。

游子归来参与保育,打造中山“侨家大院”

陈翼良几年前放弃了国外的“绿卡”,还将自己的户口由北京迁回中山。在他眼里,这些侨房都是历史留下的瑰宝,然而却因年久失修、产权复杂等原因日益凋敝。近年来,他辗转联系,取得了12间老侨房的使用权,经过他的努力,如今包括其祖屋在内的6间已顺利修缮。

从设计方案到施工细节、室内布置,他全程跟进每一座老房的“重生”。“人力有限,资金也有限,我是自己能做多少算多少。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侨房保育的重视。”


摄于2023年1月,上塘牌坊。(摄影|李伟荣)


祖籍上塘的归侨陈翼良在向访客介绍自己修缮好的老侨房。(摄影|缪晓剑)


一栋侨房的上下推窗,这种窗户通常出现在老式火车上。(摄影|缪晓剑)

“你看,同样是趟栊门,上塘侨房的内门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透光的彩色玻璃。平时我们只需要打开下层的门,只有过节或有贵宾造访,才会上下两层都打开。这种设计,哪怕在广州、江门都难得一见。”“上塘的侨房,他们的灰塑壁画也是‘中西合璧’的,既有花鸟鱼虫,也有蝙蝠、麋鹿、孔雀这些西式的动物。”“我们在这里还发现二层就有抽水马桶的设计,这在其他地方都很少见的。”沿着师姑岭街,跟着陈翼良的指引,我们先后走访了他改造的玖悟斋、秋声轩、剑独山房、雪菊书屋……还有一处尚待动工的生产队旧址。

每到一处他都如数家珍,每一个新名字都承载着他多年在传统文化中浸淫学艺的经历,每一处的改造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主题。他小心翼翼地保留了侨房的古韵,又赋予房子以新的生命与功能,有的神秘华丽,有的简约雅致;有的用以展览摆设,有的用以品茗阅读,有的用以研学公益。

“侨房需要活化,我们这座城市也需要寻找一种精神的载体。我希望重新挖掘讲好这些侨房故事,打造属于中山的‘乔家大院’,打造响亮的IP,让中山的侨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他期待,政府和民间保育团体能够形成更大的合力。

何健柱说,近年来,南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侨房活化和乡村振兴工作,在其支持下,上塘经联社先后破解了村中的停车难、治水难、明沟升级改造等难题,下一步还计划争取南区街道办事处对上塘后门山进行升级改造,他希望通过进一步改善村中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业态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参与侨房活化,让上塘这颗被掩埋的珍珠重拾昔日的光彩。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徐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