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全幅贯通。这标志着当今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迎来主线贯通的时刻。2016年12月,深中通道项目在马鞍岛的一片滩涂中破土动工。自此,2016年12月,深中通道项目在马鞍岛的一片滩涂中破土动工。自此,这项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一直被“长枪短炮”所聚焦,一批批摄影爱好者乐此不疲地用影像记录着它的成长。
郑家祥是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基地深中通道项目的现场安全员,钱伟是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深中通道S05标的综合管理员。因为热爱记录,他们不约而同将镜头对准了如火如荼的深中通道建设,捕捉建设者们“用心雕琢”的精彩瞬间。
2022年12月31日,工人正在准备进行吊索安装工作,抬头遥望远方。(摄影|钱伟 )
2022年3月5日,深中通道泄洪区大节段首段发运出海的照片。(摄影|郑家祥 )
参与深中通道项目建设以来,郑家祥积累了近万张影像,钱伟也拍下了千余张照片。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气势恢宏的“超级工程”结构造型,更是建设者们敬业、坚韧、奉献的精神。摄影,让这些埋头于工程背后默默无闻的人们,得以被大众看见。
“拍人物,一定要腿勤、眼勤。”
1995年,爱好摄影的同事向郑家祥展示了一张风光照。照片中的光影变幻,让郑家祥瞬间被摄影艺术所吸引,自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对那时候的他而言,摄影还是一项比较奢侈的兴趣。在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情况下,郑家祥拿出一大半的收入用于购买相机、胶卷等摄影耗材,甚至专门跑到北京的书店购买摄影杂志,用于钻研器材性能、拍摄角度、光线运用等。
家里的下房做暗室、客厅做影棚、家人做模特……郑家祥由此开启了自学摄影之路。一有闲暇,他就钻研各类优秀作品,有时还会拉着妻子一起上图书馆阅读相关摄影书籍。1996年,通过成人高考,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随着技术的提升,郑家祥不仅经常受街坊邻里的邀请为新人拍摄婚纱照与婚礼过程,其多幅作品还被《摄影之友》杂志采用。
郑家祥的摄影作品,多是人物照。在他看来,一张人物照的好坏,取决于形象、情感、神韵等多个角度。唯有多拍、多观察,才能发现那些人们平常未曾留意的美。从暗房冲洗黑白胶卷到数码时代的智能化取像,从海鸥4B双镜头胶片相机到全自动佳能数码相机,郑家祥随摄影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新领域。
2021年,工作调动至中山后,郑家祥将镜头对准了深中通道,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桥梁钢结构生产制作的全过程,也是第一次接触工程建设纪实摄影。在深中通道泄洪区大节段钢箱梁首段梁发运当天,因为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瞬间,郑家祥早早抵达现场,他的手一直没有离开快门。为了记录大节段钢箱梁出海的镜头,他冒着雨、饿着肚子,硬是从早上等到下午2点多,才抓拍到大节段钢箱梁如蛟龙般乘风破浪的精彩画面。
每天,在施工现场安全巡查时,郑家祥都会遇见很多一线建设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中,有夫妻档,有一家三口、一家两代人,不少人还参加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夜以继日,但他们都积极乐观地在各自岗位上尽情挥洒汗水。我希望通过镜头,让他们被更多人所看见。”郑家祥说。
郑家祥的工作地点在马鞍岛的陆地上,那是一个巨大的“钢材加工厂”,他们主要负责桥梁钢结构的整体拼装。厂房里光线昏暗,没有光线层次,给“出片”带来不小的难题。郑家祥便从工种入手,电焊工、汽爆工、火焰校正工、打磨工、现场测量人员、质检员、油漆工……他拍了个遍。画面突出工人们的勤劳踏实、纯粹质朴,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笑脸直击人心。
“拍人物,一定要腿勤、眼勤。”郑家祥几乎每天都要走上一万多步。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他还会穿着厚重的劳保服装徒手爬上7、8米甚至10余米高的顶板。为了抓拍某个瞬间,他必须屏住呼吸,保持相机稳定,炎炎夏日,到室外拍照,汗水常常从他的额头径直流入眼睑。
“我们的工作进入收尾阶段了,过段时间,我打算把照片分门别类,分享给这些建设者。有机会的话,也希望能展示给更多人看,让大家知道‘超级工程’背后还有这么一群普普通通的建设者。”郑家祥说。
登上270米的塔顶拍摄
如果说郑家祥算是一名资深的摄影爱好者,钱伟则是一名“00”后,与摄影结缘不过一年多,但他对摄影的热爱并不比郑家祥少一分。
2022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钱伟成为深中通道的一名建设者。在此之前,他从未使用过单反相机,但他为自己能够参与深中通道建设而感到自豪,也希望能用更有质感的影像留住深中通道每个珍贵的建设进程。从零开始学习摄影的他,对这门艺术充满了好奇。在公司前辈的指导下,在自己的努力探索下,很快,他将复杂多样的参数和模式玩得游刃自如,作品愈发灵动出彩。
水天一色中,深中通道如长虹卧波的“海上巨龙”。为了拍出这张照片,钱伟每天查看天气预报,一见时机合适,立即爬上270米的高空塔顶。待美景出现,他按下那期待已久的快门,“咔嚓”一声,干净利落,他心满意足。“那天的天空特别蓝,阳光照射下的大海特别美,美得震撼人心。”尽管如此美景时逢盛夏,骄阳之下的钱伟等得脸蛋通红、汗流浃背,他却乐在其中。
一年多来,钱伟积极跟随中山摄影爱好者们在深中通道“走南闯北”,并虚心“取经”。他的镜头中,有脸蛋冻得通红、嘴里哈着热气的高空吊索安装工人,也有汗流浃背、青筋暴起的高空吊索拆除工人。“高空拍摄经常会受到场地的限制,留给我们站立的空间很有限,十分考验构图。”钱伟说,在270米的塔顶拍摄,脚下是木棍和铁丝缠绕的猫道,有时还会晃动,这需要摄影师紧紧抓住相机。合适的天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大关键。
“最初,桥面还是空荡荡的,两条主缆也还挂在两边,现在已经开始安装护栏、涂装,我为自己记录了‘大国工程’从无到有的过程而骄傲,希望以后还能出更多佳作,留下这绝无仅有的时代印记。”
目前,最令钱伟满意的作品,是他在2022年12月31日当天拍下的两张照片。画面中,建设者正在进行吊索安装,一张抬头回望,一张眺望远方,他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回头望》《向前看》,寄托了他对这座桥和建设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2023年6月22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桥面正在进行临时吊索拆除工作。(摄影|钱伟 )
来自湖南郴州的工人陈亮。(摄影|郑家祥 )
来自贵州的打磨工王学龙在2013年进厂,今年50岁,曾参与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次有幸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摄影|郑家祥 )
参与中山大桥的建设者,劳动间歇在中山大桥钢箱梁顶板护栏遥望深圳的场景,或许是畅想深中通道通车的一天,能够踏上自己建设的大桥!(摄影|郑家祥 )
在超级工程的建设现场,在我们目不所及的地方,工人们不辞辛苦,日夜鏖战,摄影师们的镜头,记录下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摄影|郑家祥 )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