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7 05 乙巳年六月十一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烦心水”变成“幸福水”

作者:何淼 时间:2025-06-17 11:04:22

水韵三乡,破茧重生。一场历时3年的治水攻坚战,不仅让中山市三乡镇46条黑臭河涌逐步重焕生机,更让百姓家门口的“烦心水”变成了“幸福水”。

流经雍陌村的雍陌河总长约1.3公里,整治前河涌水质为劣V类,重度黑臭,污染源主要为居民生活污水和厂区污水、餐饮直排废水、倾倒的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

农污治理难度比想像中还要大。三乡镇农污治理工程工作人员赵元威说:“三乡这边很多村里的房子都比较老,路比较窄,施工难度特别大,后来在各个参建单位,监理、设计还有环保等部门协调才能够达到治理的效果。”

一汪碧水共享美好生态

夕阳西下,雍陌河畔的彩霞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沿岸低处的三角梅、虞美人与高处的紫荆花相互映衬,组成一幅河岸生态廊道的美景。

“以前的雍陌河,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村民黄寿远站在河岸步道上感慨,两年前,这里还是黑水横流、蚊虫滋生的“闹心地”,如今却成了游客的争相打卡地。


三乡雍陌河经过治理后水清了,环境好了,周边各商铺的人气也因此旺了。(摄影|缪晓剑)

这场“逆袭”的关键是,通过“上游溯源、能分则分”的治水截污策略,结合河道清淤、岸线整治,雍陌河764米的核心段被打造成“美丽廊道”。驳岸修补、栏杆增设、夜间灯光的点缀,让这条曾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变为三乡人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同样实现了美丽蜕变的还有鸦岗运河。“很多三乡人小时候都在这条河里面游过泳,后来河水渐渐变得黑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三乡圩仔居民陈家宝告诉记者,鸦岗运河被称为三乡人的“母亲河”。随着近三年治水攻坚战的强力推进,鸦岗运河水质明显改善。三乡镇去年第四季度河涌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鸦岗运河水已实现不黑不臭,源头治理成效显著。

用决心信心耐心破解治水堵点

这场“战役”折射出三乡治水有一系列难点,例如:复杂地形如同“九曲回肠”,村居巷道窄如“一线天”,群众初期的不理解更似“无形壁垒”。

“有村民担心施工导致房屋开裂,抵触心理比较严重。”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局四级主任科员杨大鹏坦言,作为治水干部,他没有工程施工的经验,也不是专业出身,只能通过联合村委、代建、设计、监理等多方一起深入现场,逐点破除。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向这些参建单位学习,然后和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来慢慢掌握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方法。”杨大鹏表示,多从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事情才可能有转机。

例如:从“雨污分流后,门前再不会有污水反冒”“管网建成后,将来重建房屋也有污水管网接入,方便报批”等角度切入,村民更容易包容、理解工程的推进。看到周边水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原本观望的村民端出凉茶,主动询问具体工程计划。

由于三乡地势低洼如“水盆”,污水易滞难排,内涝与黑臭曾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这一困境,三乡镇科学制定以控源截污为核心的治水方案,统筹推进系统化“六污同治”。

随着主干管网贯通、片区雨污分流完成,三乡镇治水进入“毛细血管”精修阶段。在圩仔社区,文阁河暗涵整治工程正在攻克最后堡垒——这条“藏”在地下的老河道,承载着半个三乡的雨污混流历史。

“清淤就像给河道做‘胃肠镜’。”陈洪广带着团队在暗涵沿线进行错综复杂的私接排口摸排。“排口连接着千家万户,我们得一户户登门拜访,做思想工作。”遇到不愿意配合的居民,陈洪广团队发明了“柔性施工法”:为保护百年老宅地基,改用人工凿开混凝土;遇到“钉子”住户,约上村中长者登门“喝茶话家常”。

“孩子今年10岁,会问为什么河水是黑色的,我会骄傲地跟他解释‘爸爸现在做的工作会让河水变清的’。”农污治理一线工人赵元威的手机相册里,藏着最朴实的治水见证:管线铺设前后对比照、一河两岸焕新的生态护坡、带家人孩子公园河畔游览照。这位新中山人清楚地知道,他参与建设的农污治理工程惠及千家万户,自家孩子也会是受益者。


治理后的任成秀河,景色宜人。(摄影|张景天)


各种鲜花“加持”下,雍陌河的环境更加优美,景色更加迷人。(摄影|缪晓剑)


治理改造后的鸦岗运河被打造成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活力风景线。(摄影|张景天)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