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7 05 乙巳年六月十一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侨韵|跨越山海的桑梓情

作者:廖薇 时间:2025-06-18 09:08:55

“家姐”“阿哥”,在故乡与亲人重逢的那一刻,78岁的萧少玲(Rose Hung)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昔日兄弟姐妹八人,如今在世的有五位,皆年逾七旬。其中年纪最大、排行第三的姐姐萧少华88岁,现居中国;排行第四的哥哥萧如振(Jung Sue)83岁,现居新西兰。 “我和如振哥哥分别了七十多年,这次回乡,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萧少玲排行第六,听闻萧如振今年清明要回乡恳亲,她和两个弟弟——萧如君、萧如瑞,也分别从澳洲、加拿大和美国赶来相聚。

2025年4月4日早晨,这个庞大的家族终于跨越了时空的隔阂,坐在中山大涌镇南文村的祖宅里一起吃早餐。但见金吒、芦兜粽、千层糕……摆满了一大桌,都是亲戚亲手制作的家乡风味。吃完早餐后,他们一起翻阅家族老照片,追忆青葱岁月,怀念逝去的故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伤落泪。乡音依旧,仿佛他们不曾离开过。

桑梓情深忆故人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出生在南文村景行街。”

萧少玲带记者参观祖居。这座临街的两层小楼外观很是普通,其实内有乾坤。它实际上由三座建筑相连而成。位于中间的老宅因年久失修,一度被白蚁蛀蚀,去年经过翻修,如今焕然一新,又恢复了往昔的气派。不同于前楼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居空间,它更像是一座富有纪念意义的家史馆。墙上大镜框里的照片定格着家族四代人的笑靥,屋内陈列着各种家族老物件。这其中,有萧少玲爷爷、父亲和伯父结婚时立的“字架”,有哥哥萧如东生前使用过的木作工具以及锈迹斑斑的自行车,还有萧家当年用侨汇券购买的老式电视机。天井处放着一个空置多时的陶瓷金鱼缸,已是上百年的文物。它们就像一把把心灵的钥匙,为家族成员打开尘封往事的宝箱。


萧少玲与大哥萧如振在老宅碉楼楼顶远眺南文村,寻找儿时的记忆。

老宅的最里面,是一座碉楼。萧如振忆述,听长辈说,一家人曾在楼里躲避日寇。“它的铁门有六寸厚,手榴弹都炸不开。”1958年,它被捐去“大炼钢铁”。

碉楼之上,萧如振望着一片灰瓦感叹:“这次回中山恳亲,去了很多地方游玩,感觉变化真大。但现在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村,似乎仍是旧时风貌。” 他身旁的妹妹萧少玲则不由回忆起中学时代的一段往事。当时,很多同学家在沙溪,她便邀请关系要好的女生来家里长住,一住就是三个学期。“碉楼的一、二层,各住着两位同学,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打沙包、玩游戏,可开心了。”

或许是天性乐观,萧少玲并不觉得当时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实际上,家中当时之所以闲置了这么多空房,是因为她的父母带着大部分家人去了香港,只剩下她和排行第五的如东哥哥在大涌相依为命。

谈及这位哥哥,萧少玲不时潸然落泪。那个年代,哥哥对她照顾有加。哪怕后来她去了高鹤(记者注:1958年,高明和鹤山合并为高鹤县)读书,每逢暑假,他都会提前在井里浸着一些荔枝,等她回来剥给她吃。那冰爽清甜的滋味,让萧少玲一生难忘。

她说,如东哥哥多才多艺,木工、泥水、烹饪、摄影,样样精通。碉楼里的铁扶梯,就是他亲自制作的。当兄弟姐妹们都离开了家乡,他肩负起守护祖居的责任。遗憾的是,他平时不太注重身体保健,十多年前突然因病去世。

此次团聚,时逢清明,萧家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4月5日一起去扫墓。有别于广东传统的“拜山”,萧家先人的墓如今都迁至大涌的祥安仙福园内——这是当地殡葬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少去了烟花爆竹与烧纸,但鲜花、乳猪、茶酒、水果等祭扫用品一应俱全,依旧仪式感满满。

萧如东的墓碑也在其中。除了奉上传统的祭祀食品,家人们还专门给他带了一罐插好吸管的咖啡。“因为他生前好饮咖啡。” 萧少玲解释。

如今阴阳相隔,她忍不住又泛起了泪花,她喃喃道:“今年我们兄弟姊妹都回来踏青扫墓了,相信你的在天之灵也一样开心吧。”

盼了70余年的团圆

“这是我和如振哥哥分别七十余年后第一次在家乡会面。”萧少玲给记者展示今年3月23日他们参与新西兰屋仑中山同乡会回乡恳亲时的合影。

原来,七十多年前, 9岁的萧如振被过继给大伯萧萃英,1951年随他的家人去了新西兰。当时萧少玲不到五岁,对他没有太多印象。彼时乡间通讯落后,南半球的萧如振一直杳无音信。直到1986年萧少玲与爱人一同移民澳大利亚后,才与萧如振逐渐建立起书信和电话联络。可他们一个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埃文斯头(Evans Head)小镇经营餐馆,一个在新西兰奥克兰附近帮人打理生果店,各自埋头打拼,竟也无暇在南半球相聚一次;尽管都曾回过家乡,但因时间不一致屡屡错过了相见。

“想当年,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听到哥哥的声音,激动得哭了。这次久别重逢,我亦同样如此。” 萧少玲表示,虽在照片中见过哥哥和嫂嫂的模样,但见到真人那一刻,她仍有些意外。

“我想象中的哥哥,高大威猛。” 因为此前她听父亲萧萃贤念叨,萧如振在新西兰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像个运动健将。“没想到他这么矮小,腿脚还不太方便了。”

年逾八旬的萧如振,有时行走需要拐杖辅助,但同家人一起回南文走村时,或是兴致高昂,他竟不觉疲累,甚至还在萧氏大宗祠前展示了几下功夫。南文村一向崇文尚武, 萧如振的伯父萧萃英绰号“大牛英”,曾创办中方国术社,在当地授徒无数,并将武术传播至新西兰。作为过继子的他也在耳濡目染中承继了几套拳法。

这座宗祠见证了萧氏家族七百多年的文化传承。据《中山村情》记载,南文萧氏始祖萧景春于1297年从广东新会迁入此地。正如祠堂对联“相国家声远,河南世泽长”所示,萧氏在历史上曾出过十一位宰相,这其中包括西汉开国名相萧何。祠堂内至今陈列有他们的肖像。每次回乡,萧家人都会来这里敬香。走进宗祠的人们,首先映入眼帘的,少不了入门照壁上的“捍卫乡邦”牌匾,那是2008年宗祠重建时悬挂在此的文物复制件,是对南文乡贤、抗日名将萧祖强的缅怀。

“阿妈以前常说,兄弟姐妹之间,最紧要和谐团结。”  萧少玲的弟弟萧如君说。因此,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哪怕相隔一个太平洋,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如一。

回家乡时,五位兄弟姐妹的行李箱装满了精选给亲人的手信:绵羊油、果仁糖、奶粉、蜂蜜、开心果、花旗参……四月中旬将往他乡时,他们的行囊又是沉甸甸的:竹芋粉、三稔包、杏仁饼、荔枝红茶……都是家乡特产。当然,还有他们自己的照片。

岁月如歌,家国情长。桑梓之地,根脉所在。祖宅的碉楼、祠堂的香火、清明的祭扫,无不承载着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与对先辈的追思。循着乡音与乡味,他们一次次返回这片给予其生命的土地。每一次团聚,他们交换的不仅是对彼此的心意,更是文化与血脉的交融。屹立于故乡的百年祖居,恰似一座灯塔,照亮着游子心灵的归途。

“大家都是古稀之年的人了,见得一次得一次。”依依惜别时,萧少玲与哥哥萧如振相视一笑,“有机会下次再见。”


萧少玲与丈夫在回南文村老宅路上,遇到从佛山过来的姐姐萧少华,她开心地跑过去拥抱。


看到大哥萧如振拥抱姐姐,萧少玲在一旁激动哭泣。


一家人在老宅的百年鱼缸前讲述童年往事。


大家在亲戚家的老照片里追忆过去的时光。


团聚在老宅的88岁萧少华(右一)、83岁萧如振(右二)、78岁萧少玲(右三)、75岁萧如君(左三)、70岁萧如瑞(左二)、72岁萧如斌(大伯父儿子,左一)一起合影纪念。


萧如振在祠堂里打了一套拳术表达自己的高兴心情。


萧少玲抚摸村里古老的蚝壳墙,这是她对家乡深刻的记忆之一。


萧少玲陪亲戚在祠堂里上香。


扫墓仪式上,萧如振负责切下金猪的猪头肉,以敬奉先人。


为亲人上香。

摄影丨明剑  盖刘宝  廖薇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