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7 05 乙巳年六月十一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有问题“码”上说 治水人马上办

作者:王蔚然 时间:2025-06-17 11:24:44

清晨,中山市西区街道狮滘河畔,柳条垂落水面激起涟漪。市民杨洁卿身着白色太极服,迎着晨曦挥舞素色油纸伞,“现在天气不冷不热,在河边锻炼就是一种享受。”她轻轻拭去额角的汗珠,笑着说。

笑容的背后,是西区街道治水铁军历时三年的攻坚答卷: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变为“碧波荡漾”,昔日人们掩鼻而过的场景,也已变成居民们亲水而居的和谐画面。

在西区治水铁军的努力奋斗下,辖区的河涌水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2021年劣Ⅴ类河涌16条,黑臭河涌13条,到2025年第一季度,劣Ⅴ类河涌减少至2条,全部河涌不黑不臭。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治水不仅荡清了河道淤积的历史欠账,更冲刷出了干部群众的信心与合力。

厂网一体化:从忐忑到笃定

4月7日上午10时,西区街道翠虹路“厂网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李宁远和工友们正忙着进行收尾工作。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但他们的动作却愈发利落:“早点弄好,市民就能安心出行了。”作为中山公用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珍家山二区负责人,李宁远手机里存着三组关键数据:3年奋战,完成排水管网普查470公里、检测290公里、修复46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地下“毛细血管”较量的日夜。


经过治理的西区狮滘河风光潋滟。(摄影|余兆宇)

据李宁远介绍,西区街道地下管网十分复杂,需要通过细致的普查和检测来摸清其走向和缺陷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复。为此,他们加班加点,全方位摸清存量管网家底,努力将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系统设施短板逐一补齐。

当项目推进到昌秀路时,考验接踵而至。施工期间,工程车刚开进城中村狭窄巷道,李宁远的心就悬了起来:作业面距民宅最近处不足一米。但令他意外的是,周边居民不仅主动配合挪车让道,还送来矿泉水和水果。“那种被理解的感动,比完工验收时的掌声更珍贵。”

另外,李宁远说:“我觉得,目前较为明显的成果有两方面,一是我们已经阶段性整治完成了12条内涝点道路,西区道路的积水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二是经过我们雨污混接点的改造,以及污水断头管的整治,对污水入河等问题也进行了极大的改善。”

但攻坚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员林启燊对熙华路的治水工程记忆犹新:这个内涝严重的片区,每逢暴雨就会形成约800平方米、深达0.4米的积水区,居民蹚水出行、沿街商铺苦不堪言。“当时质疑声像暴雨一样砸过来,我们只能顶着压力昼夜赶工。”终于,团队抢在汛期前完成530米的雨水管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内涝情况。“如今我的心里,也从最开始的忐忑,变成了笃定与骄傲。”

长效机制:破解“治理—反弹”怪圈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市民来说,治水最怕“一阵风”整治。如何破解“治理—反弹”的怪圈?市下派西区街道治水工作组成员张毅科给出了答案:“我们在充分听取居民以及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治理策略,最终创新构建了‘河长+智慧监测+群众监督’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目的就是要彻底打破治理后反弹的恶性循环。”

在西区街道生活了40余年的市民黄凤花,对这种长效管理的新模式感受颇深。“我见证过多次治水,往往过两年又打回原形,但这次真不一样了!”她指着河长公示牌上的二维码说道,“就在上周,我注意到一个异常的排水口,随即扫码反馈,出乎意料的是,当天就有人前来检测和处理。更令我惊喜的是施工安排的人性化——原本担心施工会阻塞交通,但实际上施工团队采取了昼夜分段作业,确保了我们日常出行不受影响。这样的管理机制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长效机制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刻在百姓心里的信任。从最初质疑到主动扫码监督,居民的笑容就是我们工作成效的最好证明。”在焕然一新的狮滘河畔,张毅科感慨道。


完成改造后的西区隆昌涌,焕发新生的水体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摄影|余兆宇)


西区彩虹绿洲公园。(摄影|张景天)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