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9 18 乙巳年七月廿七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作者:江慎诺 时间:2025-08-27 10:42:16

3年前,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雒洪志刚到工布江达县,便以“到岗4天、挽救3人”的事迹赢得高原人民的信任。在藏3年,雒洪志几乎跑遍了工布江达县的每一个乡村,将爱心医疗服务送达每一个藏牧民家中。他先后与第八、九、十、十一批援藏医疗队(一年期)并肩作战于高原,对关节、心血管等农牧民常见病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像他这样来自中山的“白求恩”,用精湛医术为无数藏族同胞重燃生命希望。同时,他们通过发挥“传帮带”作用,给高原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到岗4天救3

时间回到2022628日,这是雒洪志第一次来到位于海拔3400多米的工布江达县的日子。刚放下行李的他立即前往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查看医院环境,了解病人情况。查房期间,雒洪志巡视到一位已外伤3天的急诊病人,有26年丰富临床经验的他判断这位患者病情复杂,便立即调阅患者的腹部CT片。与中山市援藏医疗队医生会商后,他们发现患者有结肠肿瘤和憩室穿孔的可能,需要紧急手术。


69岁的藏族老人手术后顺利康复,向“好门巴”雒洪志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感激之情。(市人民医院供图)

这次手术面临很多挑战。当地县人民医院存在无血库储备、手术室护理及麻醉人员经验不足、手术器械落后等情况,患者又年龄较大并患有糖尿病,做手术有很大风险。刚到工布江达县的雒洪志又处于缺氧状态、需要输氧,为了患者安全,雒洪志在与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商议后,果断决定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术中,中山市援藏医疗队又发现患者腹腔先天发育异常、脏器移位、广泛粘连,手术难度再度加大。雒洪志凭借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援藏医疗队医生一道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历时1小时45分,顺利完成手术。

仅隔了1天,630日中午12时,雒洪志接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电话,一名6岁男孩因3天前摔伤,出现左侧上腹部疼痛的症状。雒洪志立即奔赴医院,初步诊断其为脾破裂,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需要立即进行急诊手术。

雒洪志随即与中山市援藏医疗队开展一场接力赛。来自中山火炬高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医生郝金华为患儿做增强CT扫描;来自中山市博爱医院的医生苏远航迅速与雒洪志研究手术方式,制定整套治疗方案,并耐心向当地外科医生讲解治疗注意事项,使他们理解原理、做好配合;来自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的护师朱晓明护送患儿到外科病房完成术前准备;来自中山市中医院的医生黄杰龙带领当地医院的麻醉医师完成患儿的彩超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术,并主动担当手术二助及术后患儿复苏工作。

手术中,雒洪志考虑患儿年龄较小,为了尽可能保留患儿器官功能,他选择了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脾破裂修补术+缝扎止血术。这一次,雒洪志再次带着氧气管站上手术台,和援藏医疗队医生一起完成近3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患儿的脾脏。这台手术,是工布江达县第一例保脾手术,也是首例儿童脾脏手术。

630日下午,雒洪志的电话再次响起。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69岁脑出血患者,在送往拉萨就医途中突发昏迷,神志、意识和呼吸停止,在院医生不敢接诊做手术。雒洪志边赶往医院边安排医院手术室做术前准备,并带领急诊、门诊、重症、内科、CT医生组成抢救团队。详细了解病情、复查患者头颅CT后,雒洪志与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远程会诊。经过24小时积极抢救后,该患者转危为安,神志、意识恢复良好。这也是该县人民医院首例抢救成功的脑出血病例。

短短几天,雒洪志屡屡在危急时刻显身手,主持完成4台小至6岁、高至69岁的危重病人手术。虽然身体疲惫,但他内心却倍感欣慰。他说,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

高原上的“好门巴”

初到工布江达县时,雒洪志在心里默默许了个心愿:“希望通过3年的援助,能为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和技能贡献一份力量。”这个愿望,在3年后的今天看来,已化作现实。

进藏3年来,雒洪志带领中山一批又一批援藏医疗队员日夜奔赴在急诊、ICU、病房、手术室,为雪域高原群众解除病痛。他先后亲自主刀开展当地首例4K高清腹腔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首例3D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首例4K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等,让藏区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乡,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


中山市中医院在工布江达县开展送医送药活动。


2025628日,来自中山的援藏医生到工布江达县仲莎乡那岗村义诊。(摄影|谭桂华)


工布江达藏族少年达娃在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中山工作组的帮助下恢复了视力,其母亲给工作组队员等送上哈达。

同时,中山医疗援藏队还不断发挥“传、帮、带”作用,实施“一对一”“师带徒”培养模式,从手术观摩、查房带教到上手实操,手把手地将中山在手术、重症急救、影像、超声、护理等多方面的优秀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除了扎根医院开展工作外,他还努力学藏语、讲藏话,带领医疗队员早出晚归,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泥泞崎岖的山路,翻越一座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长期开展巡回医疗、下乡义诊、村医培训、送医送药等医疗活动,和当地藏族群众打成一片。进藏3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工布江达县的每一个乡村,将爱心医疗服务送达每一个藏牧民家中,常常收到藏族群众敬献的哈达,被当地群众誉为高原上的“好门巴”(“门巴”为藏语医生的意思)。在藏3年,雒洪志表示,自己已完全融入当地群众,西藏高原成为他的第二个家乡。

与雒洪志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每一位援藏医生身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55个,多项技术填补历史空白,助力当地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据统计,近3年来,中山医疗组团共开展义诊57次,受益群众9500人次,手术量368台次,就诊人次68718人。同时,中山还推动当地选派44名骨干医护人员到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中医院跟岗学习,助力当地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此外,投资1.38亿元(其中援藏资金6700万元)的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即将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届时工布江达县医疗服务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沃野开耕》(摄影|王国辰)


《雪山湖畔非遗风》 (摄影|王国辰)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